2019-04-08 02:44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蘇 濱 | [文娛]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不再局限于對衣食住行的追求,而更期待高品質文化的浸潤。這樣的期待呼喚文化空間的日益升級、文化“投資”的不斷加碼,讓文化氤氳在每個角落。
用文化空間和傳播方式的微創新、大變化帶動文化氛圍的營造、文化氣質的涵養,久而久之,必然會醞釀出滿是文化味的生活日常
地鐵站里看演出,機場候機時看展覽,繁華商圈里聽交響樂……這是最近“上海城市文化客廳”活動中常見的場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不再局限于對衣食住行的追求,而更期待高品質文化的浸潤。這樣的期待呼喚文化空間的日益升級、文化“投資”的不斷加碼,讓文化氤氳在每個角落。
這種升級,可以是打破空間壁壘,讓文化無處不在。前不久,有位藝術家把展覽辦在了弄堂里。當弄堂遇見藝術品,生活空間疊加了文化味,對居住在其中的人們來說,這便衍生成一個公共文化空間,能隨時隨地感受文化氣息、充盈精神世界。
這種升級,可以是精準回應需求,讓文化更加貼近。博物館、紀念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向社會免費開放,吸引更多人走進來,而為了滿足人們差異化的需求,一批行業博物館涌現、一系列特色展覽面世,日益多元化、分眾化的文化空間和活動都在找到自己的受眾。
這種升級,可以是改變傳統思維,讓文化煥然一新。無論是展覽陳列的豐富還是文創產品的各異,再到《上新了故宮》等文博綜藝節目的生動演繹,都是在探索人們與公共文化空間、與文化之間,更為有意思和有意義的互動方式,既延展了歷史文化的時空,也推動了文化需求的生長。
不管哪種路徑,都指向同一種“升級”:用文化空間和傳播方式的微創新、大變化帶動文化氛圍的營造、文化氣質的涵養,久而久之,必然會醞釀出滿是文化味的生活日常。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