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7 09:58 | 來源:經濟日報 | 作者:未知 | [保險]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保險本應“姓保”,但在一段時期內,保險業公司治理結構不夠規范、內控機制有待加強、貪大求快的壓力和現行經營理念下錯位的考核機制,造成不少經營者的短視行為,給我國保險市場發展帶來不良影響。
今年前兩個月,我國保險業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1638億元,同比增長19.9%,其中,壽險業務8261億元,同比增長19.7%;被認為是攪動我國壽險業“一池春水”的華夏人壽,2月份累計原保費更是同比增長105%。再聯想到去年全行業壽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下降3.41%的“寒冷”,當下這一系列飄紅的數據,無疑向外界傳遞了回轉式發展的信號。
保險本應“姓保”,但在一段時期內,保險業公司治理結構不夠規范、內控機制有待加強、貪大求快的壓力和現行經營理念下錯位的考核機制,造成不少經營者的短視行為,給我國保險市場發展帶來不良影響。為此,監管部門多次強調,保險業要嚴守定位,回歸本源,轉型發展,堅守長期穩健風險管理和保障的基本屬性,把服務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作為著力點。
具體到壽險領域,面臨轉型與發展,壽險業要作出選擇:是只看眼下的利益、不顧隨之而來的巨大風險,還是回歸正途、追求持續穩定的較大收益?從目前我國壽險市場回轉發展的態勢看,各大險企堅定地選擇了后者。
從近期的公開數據來看,各大險企紛紛加大保障型業務發展力度,優化業務結構,回歸保障的方向十分清晰。從記者了解到的部分險企今年二季度整體發展策略來看,“保障”依然是重點。比如,中國人壽聚焦標保與保障型,堅持儲蓄類、保障類、獲育客產品多管齊發;泰康人壽力求從高速度向高質量轉型,在健康險產品和返本重疾上持續創新;華夏人壽積極順應“保險姓保”監管導向,不斷加快轉型升級步伐。
“普惠、差異、生態,是我們在設計產品時遵循的原則。簡單來說,就是既要盡可能地讓更多人愿意買保險,又要讓他們能買到最適合自己的保險,真正解決他們保障需求中的‘痛點’。”華夏人壽公司黨委書記、總裁趙子良告訴記者,華夏人壽近幾年能夠強勢崛起,自2013年以來業務結構不斷優化,盈利能力持續提升,靠的就是在“保障”上下足了功夫。
事實上,瑞再研究院最新的sigma報告作出“壽險方面,預計未來10年間,中國壽險保費年均實際增速將達9.1%”的行業性預判,英國保誠集團亞洲區執行總裁黎康忠作出“中國壽險市場未來10年將保持每年13%的增速,未來5年至6年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壽險市場”的專業性預測,既是出于對中國壽險業的看好,更是源自對我國險企已有轉型成效的認定。
我國壽險市場發展空間很大,這是不爭的事實;保障缺口也很大,且內部發展不平衡,這是不容回避的現實。身處其中的險企應該怎么做?尤其是在我國保險業進一步對外開放、外資險企或將加速入場的大背景下,何處才是我國險企的發力點?
平安人壽公司CEO余宏曾經公開表示,市場是可以細分的,小公司只要適應市場,一樣可以在細分市場做大做強,關鍵在于這家公司準備做什么,或者是抓住什么。我國壽險市場如此大,每一家公司都是有機會的。
“能否開發出符合客戶保障需求的創新產品,是我國壽險行業能否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深刻理解保障內涵和客戶需求,圍繞滿足生老病死殘等5大需求,打造壽險產品的保障升級和創新能力,將成為未來壽險企業的發力點。只要每家企業都朝著這樣的方向努力,我國壽險市場就是健康可持續的。”趙子良說。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