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7 10:26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陳碧玉 | [科創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據上證報統計,在科創板上市申請已獲受理的79家企業中,有21家企業在過去半年內有過外部投資機構入股,占比約27%。
據上證報統計,在科創板上市申請已獲受理的79家企業中,有21家企業在過去半年內有過外部投資機構入股,占比約27%。
科創板受理陣營不斷擴容,財富列車的鳴笛聲似已拉響。部分投資機構,有幸搭上了最后一班車。
據上證報統計,截至4月16日晚間,已有79家企業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得上交所受理,其中有21家企業在過去半年內有過外部投資機構入股,占比約27%。
不過,即便企業順利上市,在市場詢價模式下,有一年或三年鎖定期的突擊入股者能否完成真金白銀的變現,依舊充滿懸念。
最快15天火速上車
以企業申報IPO前6個月作為起算時點,這段時間內入股被外界稱為突擊入股。
作為第一家獲受理的申報企業,晶晨股份的招股書格外引人關注。其招股書甫一披露,眼尖的人就已發現,晶晨股份最近一年新增了9名股東,其中包括裕隆投資、尚頎增富,以及小米集團全資子公司People Better等多家投資機構。
2018年11月,晶晨股份大股東將持有的1299.75萬股(占總股本的3.51%)轉讓給People Better,每股價格為1.93美元。由此估算,晶晨股份當時估值達7.15億美元。若按華胥產投去年12月受讓晶晨股份時的價格計算,晶晨股份的市值已漲至62億元。在此次上市申報中,晶晨股份選擇了第四套標準,即“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30億元”。
在突擊入股的過程中,對于時間點的把握頗顯微妙。福建福光3月28日披露的招股書顯示,公司最近一年新增了1名自然人股東、2名機構股東遠致富海和福州創投,后兩者的入股時間僅顯示為2019年3月,具體日期沒有透露。
相較于福建福光對突擊入股時間的含糊其辭,方邦電子則明確得多,也向市場展示了投資機構搶籌科創板“種子選手”的最快速度。
4月10日,方邦電子申請科創板上市獲受理。翻看公司招股書可見,就在招股書披露前15天,即今年3月26日,小米基金以5000萬元的總價格受讓方邦電子3.33%股份,此次突擊入股讓小米基金成功躋身方邦電子十大股東之列。估算得出,方邦電子此時估值已逾15億元。在招股書中,公司選擇的是“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10億元”的第一套上市標準。
紫晶存儲也很“搶手”。招股書顯示,2018年11月,紫晶存儲增資引入達晨創通、東證漢德、東證夏德、遠致富海等7名投資者,每股增資價格為9.665元,公司表示,此輪增資按照投后13.8億元估值定價。
誰在突擊入股?
面對突擊入股的搭車機會,無論什么咖位的投資機構,似乎很難不動心。
2018年12月,國投創合出資800萬元,突擊拿下睿創微納2.08%股權。經查詢,國投創合背后的實控人,正是有著“金融國資委”之稱的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深圳國資旗下的深創投也在2018年間突擊入股睿創微納,合計持有后者5.63%股份。
國資背景的投資機構突擊入股之外,知名投資機構也“不甘落后”。
2018年11月,達晨創通通過股權轉讓,成為安博通第十大股東。就在同一個月,達晨創通還突擊入股了另一家申請科創板的公司——紫晶存儲。據查,達晨創通由達晨財智擔任普通合伙人,達晨是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投資機構之一。
同樣是去年11月,因看好熱景生物,高特佳睿安以2673萬元受讓熱景生物138.54萬股。高特佳睿安的全稱為諸暨高特佳睿安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其背后是專注醫療健康產業投資的知名投資機構高特佳投資集團。
突擊入股的投資方中還有產業資本的身影。比如,中國移動旗下的中移創新于2018年10月突擊入股明星公司優刻得。2018年底,英特爾投資通過增資入股瀾起科技,持有后者10%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同時,英特爾投資在最近一年內還成為另一家制造業企業樂鑫科技的新增股東。
在這些突擊入股的例子中,“小米系”投資機構表現十分搶眼。除了前文提到的People Better突擊入股晶晨股份,小米基金突擊入股方邦電子外,2019年1月、2月,湖北小米長江財富基金合資企業曾兩度突擊入股創鑫激光。
此外,還有紅杉智盛、廣發乾和等7名投資機構于去年11月入股博瑞生物。
買到即是賺到?
放眼資本市場,突擊入股的情況并不鮮見。市場人士表示,最近數年Pre-IPO項目不再火爆,其中一個原因是突擊入股時,標的資產的估值偏高了。尤其是到海外上市的,很容易破發。“10年前,Pre-IPO是非常火爆的,機構搶著進入,那時候IPO太難了,只要能上市,都是大賺的。如今,科創板給人以比較高估值的預期,所以又刺激了突擊入股的興起。”
財經評論人皮海洲表示,在發行上市前突擊入股的行為,通常存在兩種可能:一種是擬上市公司為了達到上市標準,客觀上存在增資的要求;另一種是擬上市公司已達到上市的標準,在發行上市前提供“低價增資”的機會,更多屬于“利益的讓渡”。
通常來說,提前持有擬上市企業的股票,體現著股票持有人對于企業的良好預期,一旦企業成功上市并得到投資者的追捧,公司股價翻番、股東財富增值是自然而然的事,這也是上市造富神話得以實現的基本邏輯。不過,突擊入股是否意味著“買到就是賺到”呢?
市場人士認為,這并非必然。“投資是市場行為,突擊入股是正常的。”該人士表示,但突擊入股者進場的時候,企業的估值往往比較高,等到上市并解禁,股價表現誰也無法預料。
根據現行規定,突擊入股者可能面臨較長的鎖定期。上交所發布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問答(二)》明確指出,申報前6個月內進行增資擴股的,新增股份的持有人應當承諾:新增股份自發行人完成增資擴股工商變更登記手續之日起鎖定3年。在申報前6個月內從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處受讓的股份,應比照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所持股份進行鎖定,亦即上市后鎖定3年。
這意味著,申報前6個月內突擊入股的行為,將有可能面臨長達三年的鎖定期。比如,突擊入股航天宏圖的融御弘投資、突擊入股福建福光的遠致富海和福州創投、突擊入股瀾起科技的英特爾資本等,均承諾鎖定期為36個月。
“科創板的定位擺在那里,不講求盈利,而是更注重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特殊的詢價模式、券商跟投、嚴格退市等機制都意味著,投資科創板企業的風險系數會更大。”市場人士表示,這也要求投資機構要有更強的定力和耐心,更偏向戰略投資而非短線的財務投資。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