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2 04:22 | 來源:網易 | 作者:楊斌 | [要聞]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經濟學上看,雙方互相形成對對方的壟斷。供給方認為,對方的需求彈性低,所以自己可以要高價。需求方認為,對方的供給彈性低,所以自己可以壓低價格。假如雙方可以互相知道對方的彈性,那么互相就知道價格均衡點在哪里,也就可以順利成交了,并不會形成邏輯悖論。
中國古代有一個著名的邏輯悖論的故事。這個故事說,有個人的父親遭遇洪水溺亡,尸體被別人打撈上來。這個兒子就去要回父親的尸體,撈尸者就問他要錢,兩人就價格問題爭執不下。
有個人把撈尸人叫到一邊,說:“你可千萬不要降低價格。你想想,除了你這里,他也沒有其他地方買他父親的尸體,他只能接受你叫高價。”撈尸人連稱“有理”。
而另一個人則把那個兒子叫到一邊,說:“你一定要壓低價格。你想想,你父親的尸體,他除了賣給你,別人也不會買,對他自己也沒有什么用,他只能接受你出低價。”這個兒子也連稱“有理”。
對于這個例子,現代人在道德上很難接受這種交易。但這個例子是古人提出來的,那就看看對這個例子的經濟學分析吧。
先看一個概念:價格彈性。所謂價格彈性,是指價格變化引起的供給或需求的變化的大小。比如,大米價格上漲20%,人們的需求并不會減少20%,這是人們對大米的需求彈性低。
經濟學上看,雙方互相形成對對方的壟斷。供給方認為,對方的需求彈性低,所以自己可以要高價。需求方認為,對方的供給彈性低,所以自己可以壓低價格。假如雙方可以互相知道對方的彈性,那么互相就知道價格均衡點在哪里,也就可以順利成交了,并不會形成邏輯悖論。
現實中,雙方不會公開自己的彈性,有可能不能成交,這就需要了解雙方情況的中間人來促成交易。或者,雙方在道德壓力下,各自在價格上讓步。比如,人們對撈尸人要高價會進行道德譴責,同時也會對那個兒子的不愿意多付錢感謝撈尸人也進行譴責,這就會使得撈尸人降低要價,而那個兒子抬高出價,雙方成交。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