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4 11:02 | 來源:中國經營報 | 作者:陳家運 | [要聞]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山東作為化工大省,正在對“不達標”化工企業進行大規模調整。山東濟南、淄博、威海、泰安、棗莊等地市公示了擬關停化工企業名單,但合計數量已經超過200
響水“3·21”爆炸后,江蘇省重拳整治,擬關停一批化工企業及園區,這一度引發50余化工股票集體漲停。
近日,山東這個傳統的化工大省也掀起了一輪化工整治行動。包括濟南、淄博、威海、泰安、棗莊等地陸續公示了擬關停化工企業名單,合計數量已經超過200家。
“山東省公示的擬關停企業一般為中小企業或僵尸企業,由于體量小,所引發的行業問題、就業問題不會太明顯。”4月30日,東營市一位政府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山東在處理關停落后產能時一般都會預留一兩年的緩沖時間,地方完全可以消化后期出現的各種問題。
對于山東省此次化工廠停產潮產生的影響,濱化股份(6.920,0.04,0.58%)(601678.SH)一位高管向記者表示,可能會對少數原材料產品造成一定程度的短缺,引起部分產品價格上漲。但總體而言,這次關停的化工企業涉及行業非常多,企業規模小,并不像近期江蘇關停的以印染和農藥為主的具有規模的企業。所以,對市場影響有限。
化工關停潮起
今年3月21日,江蘇響水化工園區發生爆炸,由此掀起了一輪化工整治風暴。
4月1日,一份江蘇省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征求〈江蘇省化工行業整治提升方案(征求意見稿)〉》意見的緊急通知在網絡流傳,該文件顯示,江蘇全省化工生產企業到2020年減少到2000家,到2022年減少到1000家。
金聯創高級分析師楊麗向記者表示,目前我國化工整體產能位居全球第一,但是安全管理沒有跟上產業發展的步伐。如果政策落地,化工行業長期會存在供給收縮的預期,一些環保、安監水平較低的企業會被加速淘汰。
如今,繼江蘇之后,全國各地正掀起一輪又一輪的關停化工企業潮。
據山東當地媒體報道,山東作為化工大省,正在對“不達標”化工企業進行大規模調整。山東濟南、淄博、威海、泰安、棗莊等地市公示了擬關停化工企業名單,但合計數量已經超過200家。
“此次看到淘汰化工企業名單,事實上這要追溯到2017年下半年,山東很多地方早已開始淘汰落后產能,隨后不斷結合現實情況進行持續推進落實。”濰坊市一位政府人士告訴記者,在環保、安全等國家政策方針下,山東省也提出了新舊動能轉換成為產業發展基調,這樣山東化工企業的生存環境已發生巨變。
事實上,在2017年8月,中央第三環境保護督察組對山東省開展了環境保護督察工作并提出,山東化工行業長期無序發展,環境污染和隱患問題突出。數據顯示,2017年下半年以來,山東省已關閉轉產化工生產企業約600家、停產整頓2000余家。
2018年3月,山東省副省長王書堅表示,要力爭在現有基礎上再關閉20%的化工企業。
公開信息顯示,山東省會以化工生產企業評級評價和交通、倉儲、經營企業評價計劃為依據,進一步壓減企業數量,有序關停安全、環保評級為“差”,且生產規模小、財稅貢獻低的企業。按要求,相關部門要督促各市、縣(市、區)確定關停企業名單,落實責任部門,對每個關停企業制定具體的關停方案,爭取兩年內全部完成關停任務。
在2018年,山東省相關部門按照《山東省化工生產企業新一輪評級評價行動計劃》的安排,開展了新一輪化工企業評級評價行動,此輪行動共完成6094家化工生產企業的評級評價工作。
現在來看,淘汰化工企業的不再是以前的市場和競爭對手,而是時代。
此前,我國化工產業總體規模大,但全球競爭力不強,大部分化工行業存在產能利用率低,附加值低,產能過剩、創新能力較弱、高端核心技術缺乏、環境安全等問題凸顯,制約著化工產業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國內各省為加快傳統化工行業的綠色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不斷制定解決方案。
其中,根據《山東省化工產業安全生產轉型升級專項行動總體工作方案》,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分為三大階段:從2017年6月至年底,開展全省化工產業大排查快整治嚴執法緊急行動,堅決遏制各類事故的發生;從2017年7月至2020年6月,開展化工產業轉型升級攻堅行動,全面加快山東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步伐;從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形成規范化、制度化長效機制,把化工產業培育成為安全清潔、綠色低碳、集約集聚、創新高效的重要支柱產業。
行業格局之變
“山東此次公布的淘汰名單對化工行業的影響不是太明顯,響水‘3·21’爆炸后,江蘇省整改力度強,涉及的企業規模非常大,市場受到的沖擊強烈。而山東企業行業比較分散,規模較小。”上述濱化股份高管告訴記者。
上述濰坊政府人士向記者表示,此次山東發布淘汰名單是從2017年開始整改行業延續至今。
事實上,2017年是國家“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華泰股份(5.080,0.01,0.20%)(600308.SH)一位高管向記者分析,在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也是為行業轉型創造時機。因為當市場落后產能不斷淘汰,那么大型企業就會擴產填補空缺,新上的項目都是屬于高精端項目,并能達到國際水平。各行企業化工項目效益不斷利好,同時不斷加碼高精端項目。
以氯堿行業為例,2017年9月27日,行業龍頭中泰化學(8.900,0.12,1.37%)(002092.SZ)發布2017年度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二次修訂稿),計劃募集資金不超過39.2億元,用于高性能樹脂產業園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托克遜電石二期項目。中泰化學表示,此舉可提高公司高端產品產能,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盈利能力。
記者注意到,2017年是化工行業的爆發年。Wind統計數據顯示,山東22家化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上市公司2017年共實現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198億元,其中,僅萬華化學(45.230,-0.07,-0.15%)(600309.SH)一家就賺了111億元,魯西化工(14.250,0.03,0.21%)(000830.SZ)則實現凈利潤19億元,增長了6.7倍。
魯西化工年報顯示,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157.62億元,同比僅增長43.96%,但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卻高達19.50億元,同比大增671.95%;扣非凈利潤更是大增864%至19.60億元。
魯西化工表示,受國家安全環保政策趨嚴及整治淘汰“小散亂污”企業力度增強的影響,化工行業持續向好,公司大部分化工產品和重點化工新材料產品銷售價格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上述濱化股份高管人士向記者表示,大型正規企業每年投入大量環保資源,而原來的小企業在環保上并不投入,市場公平被打破,劣幣淘汰良幣的趨勢一直存在。小企業降低商品價格,大型企業被迫跟價,形成劣性循環,最后利潤無法承受環保等成本費用。只有先建立一個公正合規的市場氛圍,然后通過市場化手段進行競爭,脫穎而出的優秀企業才具備國際競爭的實力。在不公平的市場環境下,優秀企業很難拿出資金進行產品研發和新產品投產。
同時,上述濱化股份高管講道,淘汰落后不具規模的產能,不光是促進市場良性發展,也能改變大家對化工企業的認知。比如,出現較大傷亡事故的往往是中小型企業,占比近八成,而大型企業在設備和安檢方面都會投入大量資金,事故非常少見。然而,小企業傷亡事故往往影響的是整個行業,“現在公司招人,大家一看是化工企業都不愿意來了。”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