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5 08:52 | 來源:富凱財經 | 作者:未知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一季度末,中國第一代基金人丁楹創立的私募康曼德資本,晉升為安信信托的前十大股東,不知道該機構看完上述“會計烏龍”作何感受。
4月30日,A股首家上市信托公司——安信信托(5.540, 0.00, 0.00%)同時公布了2018年年報和今年一季度報告。
這讓市場難得一窺信托行業代表公司的運營細節。值得注意的是,業績發布之后還曝出了一宗“烏龍”事件。
固有業務遭遇陣痛
截至目前,安信信托是唯一一家在上交所上市的信托公司,固收和信托是其主要業務。目前,信托公司廣泛強調“實業投行”眼光,即產融結合模式和股債聯動的管理模式。
特別是資管新規和金融去杠桿背景下,信托通道業務成為“眾矢之的”,造成整個行業資產規模下降,更強調主動型管理轉型。
安信信托的最新年報披露了轉型之痛。
報告期內,安信信托實現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18.33萬元。截至報告期末,公司總資產315.36億元,比上年末增加64.10億元,增幅為25.51%,負債總額188.15億元。資產負債率60%。比2017年末上升24%。
拆分來看,固有業務類似于券商的自營業務,即運用自有資本開展業務,包括,貸款、租賃、投資、同業存放、同業拆放等。
從上圖可以看出,安信信托固有業務利息凈收入、投資收益在2016-2018年間快速下降。比如,2016-2017年投資收益分為2.80億元和7.85億元,但2018年卻凈虧損8527萬元。
與固有業務相比,安信信托的信托業務成為收入的“絕對主力”。
截至2018年末,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15.38億元,同比減少243%。
可以看出,安信信托披露的數據正是信托行業在制度紅利過后,遭遇出清的縮影。截至2018年末,全國68家信托公司受托資產規模減少到22.7萬億元,比2017年四季度末下降了13.50%。
由于信托長期作為通道業務的重要載體,被動型管理成為了“主流”。資管新規出臺前,信托公司受制于剛性兌付的壓力,更出現用自有資金墊付的“剛性思維”,造成自有不良率的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安信信托還披露了主動管理的最新規模,仿佛“隔空回應”資管新規。截至2018年12月底,該公司信托資產規模2336.78億元,其中主動管理業務占比為70.26%,約為1635億元。
深陷退市公司旋渦
就在4月30日,安信信托發布年報和一季報之時,也發布了計提資產減值損失的公告。
這涉及5.50億元,可謂揭開了安信信托的一道傷疤!
公告提到,債務人“中弘卓業集團有限公司”因經營狀況持續惡化導致2018年末公司持有的債權到期后發生實質性違約。公司業務決策委員會參照相關制度及該筆貸款未來可收回現金流的判斷,經審議擬對該項債權按100%計提減值損失,涉及金額為5.50億元。
這筆計提減值損失,減少安信信托2018年歸母凈利潤約4.12億元。
涉事的上述公司中弘股份的第一大股東,中弘股份現已變身“中弘退”——2018年12月底決定終止上市。
中弘退是A股歷史上第一只因股價跌破面值退市的個股,曾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1元。實際上,去年四季度開始,中弘股份便曝出累計逾期債務本息合計金額超70億元的情況。
中弘退的鬧劇直接連累了安信信托,在營收、凈利潤減少的壓力下,更是雪上加霜。
會計“烏龍”事件曝出
就在 “五一”假期之時,安信信托發布一則公告,讓市場大跌眼鏡。
公告指出,公司經自查發現,由于工作疏忽公司2018年度財務報表的有關賬務處理存在會計差錯,導致2018年度營業收入存在差錯。
值得注意的是,營收收入由之前的-8.51億元,更正為2.05億元,營收收入由負轉正。一前一后漏統計了10億元人民幣,但公告卻未解釋會計差錯修正的邏輯。
資產減值損失調整后“翻倍”,由11.00億元增加到21.16億元,一前一后增加了10億元人民幣。
以上種種數據修正,安信信托僅表示,“上述調整不會對公司2018年度凈利潤及總資產、負債等財務數據產生影響。”
公告結尾更“云淡風輕”地表態,公司董事會為上述會計差錯調整給投資者帶來的不便向投資者深表歉意。
然而,更正后的營收和資產減值損失均大幅增加,不免讓投資者產生錯亂。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一季度末,中國第一代基金人丁楹創立的私募康曼德資本,晉升為安信信托的前十大股東,不知道該機構看完上述“會計烏龍”作何感受。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