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6 09:26 | 來源:金融時報 | 作者:趙萌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銀行機構該如何確保以上目標得以實現?目前來看,對中小銀行實行較低存款準備金率是否具有可行性?
近期,“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進一步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被政策層面反復強調。繼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要增長30%以上”的目標任務之后,4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強調了五大行應帶頭支持小微企業,并且還提出“要抓緊建立對中小銀行實行較低存款準備金率的政策框架”。
此外,上述會議還提出“確保今年民營企業發債融資規模、金融機構發行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券規模均超過2018年水平”。那么,銀行機構該如何確保以上目標得以實現?目前來看,對中小銀行實行較低存款準備金率是否具有可行性?
多數受訪專家均認為,進一步推進中小銀行差異化準備金政策基本沒有制度障礙,有望在較短時間內加以實施,而加快民營企業債券發行也面臨著較好的時機。
中小銀行定向降準有空間
“目前,我國中小商業銀行11.5%的存款準備金率在全球仍屬于較高水平,降準有空間。”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李佩珈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實施結構化的、差異化的較低存款準備金率是推進我國貨幣政策框架轉型的重要內容。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董希淼表示:“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的亮點之一,就是建立對中小銀行實行較低存款準備金率的政策框架。中小銀行與小微企業有著天然的相容性,采取差別化的監管政策,將改善金融服務不充分、不均衡等狀況。”
董希淼預測,未來存款準備金率可能會逐步轉向三檔——大型銀行為第一檔,中型銀行為第二檔,小型銀行特別是縣域農信社、農商行為最低的第三檔。
“在現有政策基礎上,進一步推進中小銀行差異化準備金政策,基本沒有制度障礙,有望在較短時間內加以實施。”一位國有大型銀行高級銀行業分析師對《金融時報》記者說。
業內人士認為,中小銀行不同于大型銀行,在資金來源和資金成本仍不具優勢的情況下,持續加大小微信貸業務的投入力度有一定的困難,降低這類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不僅能有效釋放增量資源,而且也有助于通過向銀行提供低成本資金來進一步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進而對提升中小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產生積極作用。
不過,李佩珈強調,雖然建立對中小銀行實行較低存款準備金率的政策框架是貨幣政策調控框架轉型的重要內容,但在具體出臺時機上還需要結合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既要避免銀行機構惜貸、慎貸,又要避免一哄而上、不顧條件地盲目放貸。
前期政策逐步顯效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以來,我國實體經濟融資環境轉暖,企業融資可獲得性提高,資金價格也不斷下降,前期出臺的各類支持民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正在逐步顯效。
近期公布的金融數據顯示,3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勢頭強勁,其中企業債融資出現大幅增長,定向支持民營、小微企業融資的一系列政策持續發力。
據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分析,2018年至2019年,央行多次實施定向降準后,銀行體系流動性相對充裕,進而信貸出現了超預期反彈,同時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增速也持續回升至10.6%。整體來看,經過一段時期“寬貨幣、寬信用”的政策實施,數據開始顯示出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在增強。
然而,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強調,盡管金融數據明顯反彈,但結構性問題仍需改善,在“增信用”方面,中小企業在融資需求滿足和融資成本降低方面的改善空間依然不小。銀行相對較為偏好短期資產配置的現實情況,說明當前金融機構風險偏好水平依然不高,同時也表明實體經濟對這方面需求的增長尚待改善。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范若瀅也認為,當前貨幣政策更加重視解決結構性問題,展望未來政策操作,短期內全面降準的概率很小,但為了更好地支持小微企業,央行仍可能通過定向降低小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來提升其服務小微企業的能力,結構性降準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強調了國有大型銀行要發揮支持小微企業“頭雁”作用,在“增量”與“降成本”兩方面均提出要求,不僅要確保今年小微企業貸款增長30%以上,還要使小微企業信貸綜合融資成本在去年基礎上再降低1個百分點。
實際上,多家大型銀行已在2018年度業績發布會上披露其支持民營和小微企業的具體目標:2019年,農業銀行計劃新增民營企業貸款1320億元;工商銀行小微企業貸款增長目標為1000億元以上;中國銀行新投放民營企業貸款不低于全部對公貸款新投放的三分之一。
加快民營企業債券發行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民營企業債券發行硬指標——“確保今年民營企業發債融資規模、金融機構發行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券規模均超過2018年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以來,受債市違約風險頻發等影響,中低評級民營企業發債困難。為此,2018年10月22日,央行宣布引導設立民企債券融資支持工具,通過出售信用風險緩釋工具(CRM)、擔保增信等多種方式,重點支持暫時遇到困難,但有市場、有前景、技術有競爭力的民營企業債券融資。“這一做法引入增信機制和風險緩釋機制,有利于滿足金融機構信用風險對沖與轉移的需求,破解金融機構持有中小企業債券意愿不強的問題,為未來民營企業債券的順利發行奠定了基礎。”李佩珈表示。
而且,目前來看,加快企業債券發行也面臨較好的時機。李佩珈對此分析認為,2019年債券市場交投活躍,市場利率逐步回落,各類機構配置債券意愿較強。未來,需要進一步破除民營和小微企業債券發行中的約束,例如,適度放寬對企業發行債券的限制,完善債券發行的中介配套服務,發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制度,通過擔保提高其企業資質等。
從銀行機構的角度來看,要確保2019年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券發行規模超過2018年的水平,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債券融資支持工具這一政策性工具,為企業發債提供增信和流動性支持,提高市場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要通過債券市場籌集支持小微業務發展的穩定資金來源,提高業務發展的可持續性。”上述國有大型銀行高級銀行業分析師表示。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