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0 09:25 | 來源:證券時報網 | 作者:吳家明 | [汽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根據Uber向美國證監會遞交的材料,其IPO定價在44至50美元之間,發行1.8億股股票。
趟過風口浪尖的十年后,共享出行鼻祖Uber終于站在了紐交所門前。IPO研究網站IPOBoutique.com公布的信息顯示,Uber計劃于美國時間5月10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進行交易,代碼為UBER。只是,在眾多光環之下,Uber似乎仍困難重重。
股價偏向保守
根據Uber向美國證監會遞交的材料,其IPO定價在44至50美元之間,發行1.8億股股票。如果以發行指導價區間上限計算,乘以發行后的總流通股股份,該公司市值將接近840億美元。據悉,Uber此次股票發行可最高籌集90億美元,或成為美國今年以來最大規模的IPO,也將躋身美國史上前十大IPO。屆時,許多早期員工將成為億萬富翁,公司也將成為眾多普通投資者所擁簇的對象。
不過,Uber還沒有走出燒錢擴張的商業模式,也沒能給虧損止血。招股書顯示,Uber在去年錄得營收112.7億美元,較2017年同比增長42%,但全年的運營虧損為30.33億美元,研發支出4.57億美元,調整后的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仍為虧損18.5億美元。有海外媒體指出,從2016年以來的三年時間里,Uber的運營虧損超過了100億美元。
對于搶先一步上市的競爭對手Lyft,當前股價已遠遠低于發行價。目前,雙方正燒錢來爭奪市場份額,暫時看不到休戰的跡象,這也導致Uber在IPO定價方面偏向保守。
Uber也在招股書中坦承了盈利困難:預計在可見的未來運營支出會顯著增加,可能不會實現盈利。不過,該公司進軍了多項業務,包括外賣、共享電動單車和自動駕駛,并大力推動國際化,將自身定位為“全球運輸平臺”。在投資者看來,這一定位大有對標亞馬遜的意味。有分析人士表示,高估值背后是Uber對于多元化業務的探索,Uber目前的估值是遠遠超過Lyft,體量上也大有優勢,其上市后的走勢依舊值得期待。
就在上市之際,網約車巨頭Uber和Lyft的司機在美國多個主要城市、英國、澳大利亞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區展開罷工,并紛紛走上街頭抗議工作條件和工資苛待問題。一直以來,Uber和Lyft司機都被歸類為承包商,而不是企業正式雇員,這使他們無法享受到某些福利,如最低工資和社會保障等。兩家網約車公司也都在各自的S-1文件中承認,將司機視為為承包商是其商業模式的關鍵。
背后的贏家
Uber上市在即,而高盛將成為一位出色的“投資人”。2011年,高盛運用自有資金對Uber下注500萬美元。如果Uber上市一切順利,并獲得估值區間中最高的價格,那高盛將獲得6億美元的回報,回報率達到12000%。
招股書顯示,軟銀、標桿資本、基金管理公司Expa-1、沙特公共投資基金(PIF)、谷歌母公司Alphabet等五大機構股東共持有Uber 43.8%的股份。Uber上市,軟銀將成為最大贏家。2018年初,軟銀入股Uber,斥資77億美元收購了約15%的股權,當時Uber正面臨一系列危機,估值約為480億美元。Uber上市可為軟銀旗下愿景基金收獲近30億美元的賬面利潤。
近年來,Uber相繼退出中國、俄羅斯和東南亞市場。與此同時,軟銀一直都在監督Uber,使其專注于自己的核心市場。
2016年8月,Uber以60億美元的價格將優步中國出售給滴滴出行。根據當時的協議,Uber獲得了滴滴52052548股B-1系列優先股,這部分優先股只有在滴滴IPO或者所有優先股股東同意或者其他情形下,才能轉換為滴滴的普通股。
招股書顯示,2018年Uber最核心的其他收入主要是32.14億美元的剝離收益和19.96億美元的未確認投資收益。剝離收益源自Uber對俄羅斯和東南亞業務的剝離,而未確認的投資收益則得益于滴滴估值的提升。由此可見,Uber上市,滴滴也是功臣之一。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