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4 03:59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蘇 濱 | [文娛]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書讀得越多,對自己的認識也就越深、越全面,也就更容易找到發力點,讓自己不斷成長。
讀書不在于讀了多少,關鍵要有所得。借助書籍,可以構建認知框架,豐富學識涵養,充盈精神世界,最終遇見更好的自己
前不久,居住的小區進行地下管道施工,每到中午休息,總有施工工人席地而坐,順手掏出手機閱讀。打發時間也罷,放松身心也好,這一幕總在我腦中浮現。
從小到大,父母一直反復叮囑我,要多擠出時間看看書。工作以后,他們仍會提醒我,空閑的時候可以多看會兒書。我明白這份良苦用心,他們不希望我因為學識不足而限制發展。
因此,上學的時候,泡圖書館成了我的常態;工作以后,書籍仍然沒有離開過自己的視野。正是因為讀書,讓我遇見了更好的自己,一步步接近理想中的模樣。
都說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之舉,于我而言,書籍更像一面鏡子,其中的人物經歷、思維方式總會無意中投射到自己身上,無形中形成對比,讓我能主動審視自己,不斷更新對自己的認知。書讀得越多,對自己的認識也就越深、越全面,也就更容易找到發力點,讓自己不斷成長。
當技術的變革帶來了閱讀方式的革新,我們更沒有理由不讀書。造紙術的發明讓閱讀更便捷,印刷術的發明讓閱讀更普及,數字技術則創造了書刊的新形態,催生了隨時隨地隨心的自由閱讀方式。技術的升級正在讓書本掙脫時空的局限,不斷刺激讀者的閱讀意愿,提升閱讀體驗,滿足個性化需求。
可能有人會問,現在的圖書浩如煙海,我們該怎么讀?讀不進去又該怎么辦?其實讀書的核心不在于讀了多少,關鍵是要有所得。哪怕是一本很普通的書,只要反復讀,每一遍可能都會有不同的收獲,能夠不斷發掘出新的見解,并將其內化于心。讀書的過程也是思考的過程,需要讓內心歸于平靜,夜讀恰好能與之契合。能為閱讀和思考提供最佳條件,讓我們樂在其中。
翻開書頁,書香自來。現在,讀書正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2018年度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顯示,我國人均數字圖書閱讀量達12.4本。不論是城鎮還是鄉村、老人或孩童,隨時隨地閱讀正融入日常生活。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以前講“學好一門手藝”,現在要求“十八般武藝,都要精通”,與時偕行,我們需要通過讀書來給自己充電;借助書籍,我們可以構建認知框架,豐富學識涵養,充盈精神世界,最終遇見更好的自己。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