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4 04:45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曹玲娟 | [文娛]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現實題材文藝作品大量涌現,成為本屆中國藝術節的鮮明特點。無論是舞臺藝術還是視覺藝術,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正成為藝術創作的自覺追求。
![]() |
|
![]() |
第十六屆“文華獎”獲獎劇目、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照。 |
![]() |
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三大國家級展覽展廳現場。 |
![]() |
觀眾在展廳拍照留念。 |
![]() |
觀眾在展廳觀賞參展作品。 |
![]() |
三大國家級展覽在中華藝術宮同館展出。 |
6月2日晚,由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以“逐夢新時代——向國慶獻禮,向人民匯報”為主題的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在上海圓滿落下帷幕。
半個月的時間里,近萬名文藝工作者會聚在黃浦江畔,追逐夢想、展示才情,數千萬人次群眾通過各種形式參與其中,盡享藝術帶來的歡樂、激勵和感動——
成就藝術高度
弘揚中國精神推出優秀作品
3年一屆的中國藝術節,是展現新時代中國文藝事業新面貌、新氣象的最好舞臺。
51臺演出劇目在本屆藝術節舞臺上共演出102場,涵蓋戲曲、話劇、兒童劇、曲藝劇、歌劇、舞劇、音樂劇、交響音樂會、民族音樂會、雜技劇等多種藝術形式,其中38臺劇目參與角逐第十六屆文華大獎,最終評選出10臺獲獎劇目。
上海歌舞團有限公司排演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用舞劇形式講述人們熟知的紅色題材。極簡舞臺上,報社記者、裁縫掌柜、小學徒、黃包車夫、賣花女……12年的潛伏生涯,李俠與蘭芬,懸念重重的故事,詩意動人的表演,巨大的藝術張力,被專家評價為“教科書”級別的作品。
現實題材文藝作品大量涌現,成為本屆中國藝術節的鮮明特點。無論是舞臺藝術還是視覺藝術,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正成為藝術創作的自覺追求。
5月31日晚,藝術節第十八屆群星獎獲獎作品逐一揭曉,鼓樂《保衛娘子關》、群舞《紅高粱》、絲弦小戲《村官三把手》等20臺演出脫穎而出。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群舞《擊壤歌》的小演員們,均來自湖北江陵縣農村,大多是留守兒童,平均年齡僅8歲。孩子們童趣十足的演繹,讓人仿佛置身于江漢平原的田間地頭。“媽媽小時候也是這樣玩泥巴的!”一位年輕媽媽給孩子講述自己的童年故事。
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覽、全國優秀書法篆刻作品展覽、全國優秀攝影作品展覽3個國家級專業大展首次匯聚在中華藝術宮同館呈現,共計展出作品近1200件,全面呈現近年來視覺藝術的優秀創作成果。
演藝及文創產品博覽會是藝術節最集中的交流平臺,吸引了700多家機構參與,展示演藝作品1100余個、文創產品5700余種。這也是文化創意產品首次被納入中國藝術節的框架中,尤其是在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大背景下,不少旅游文創特別是紅色旅游文創的展示成為本屆博覽會值得關注的亮點。
涵養文化溫度
以人民為中心共享藝術成果
“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是中國藝術節始終不變的宗旨。
本屆藝術節公益演出共計56場,參與第十六屆文華獎、第十八屆群星獎角逐的院團與藝術家積極響應參加藝術節系列公益惠民演出。為本屆藝術節承擔首場惠民演出的貴州省黔劇院院長朱宏表示,來上海演出惠民專場,黔劇院拿出了看家本事,“高水平才能讓老百姓滿意。”
寧夏演藝集團秦腔劇院帶來的秦腔《王貴與李香香》由于檔期沖突,原計劃的惠民演出一度準備取消,該院院長李小雄向主辦方申請改期加演,他說:“我們不只是為評獎而來,更是為了推廣劇種、接受全國觀眾檢閱而來。”
作為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的重要組成部分,第十八屆群星獎以緊貼時代、扎根群眾的文藝演出和便民惠民、線上線下的豐富活動,為藝術節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群星獎84個參評作品組合形成音舞惠民場和綜藝演出惠民場,使觀眾從中體會來自五湖四海、各具特色的文化藝術。
入圍本屆群星獎決賽的84個作品,取材均貼近時代、貼近生活。有展現城市、農村風貌的,有謳歌時代英雄和榜樣人物的,也有描繪清潔工、快遞小哥、空巢老人這些普通百姓生活的,百姓關注的話題在群星獎作品中都能找到。
節目表演者均來自一線群眾。上海長寧有一戶居民,一家四口不是科班出身,卻收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樂器,平常喜歡在家吹拉彈唱,其樂融融。這是入圍本屆群星獎決賽的器樂重奏《和·鳴》靈感來源。作品通過5位演奏家演奏古琴、手碟、迪吉里杜管(澳洲土著部落傳統樂器)等不同國家和民族的8種樂器,創作出和諧動聽的旋律。
“一次偶然走訪,我來到一戶居民家里,被家里收藏的滿屋子奇奇怪怪、來自世界各地的樂器所吸引。于是有了《和·鳴》的創作動機。”上海長寧文化藝術中心主任葉笑櫻介紹。
為惠及更多群眾,十二藝節演出堅持公益票價,參與藝術節展演的51臺優秀劇目在上海全市19個劇場演出102場,出售門票逾10萬張,票價區間在60元至380元,其中中低價位票超過60%。
全國優秀美術、書法篆刻、攝影作品展覽,演藝及文創產品博覽會面向觀眾免費開放,并提供語音導覽、專業導賞、劇目展示、公益講座等文化服務。三大展覽還邀請美術、書法篆刻、攝影展覽藝術委員會專家、展覽入選藝術家開展公共教育和文化惠民活動,包括名家講座、專家導覽、藝術體驗等。
提升節慶亮度
實踐文旅融合創新傳播手段
本屆藝術節是文化和旅游部組建后舉辦的首次國家級藝術盛會,積極踐行文旅融合為藝術節的舉辦增添了更為豐富的形式和內涵。
在演藝及文創產品博覽會上,扶貧旅游的文創產品得到廣泛關注。山西展臺展示了5幅手繪山西扶貧旅游地圖。這些手繪扶貧旅游地圖平均每月會賣出10萬余份,為公益機構和旅游者提供了直觀的扶貧指南,發揮了藝術惠民的作用。
“百萬市民看上海——看大戲,游上海”活動是十二藝節在文旅融合方面的新探索,不僅精選了40條上海市內文化旅游線路,還特別融入了觀賞藝術節演出劇目的環節,借十二藝節的精品劇目有效提升了上海城市“精致游”的品質和內涵。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藝術節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發揮新媒體傳播優勢,極大提升和擴大了藝術節的影響力和覆蓋面,也使更廣泛的人民群眾得以共享優秀藝術成果。網絡直播首次全流程介入藝術節,使優秀的文藝作品高效傳播,跨越了地域、時空的局限。
370萬觀眾通過網絡直播觀看了舞劇《天路》。藝術節期間,演出劇目完成18次手機直播,點擊量近1420萬人次。22場全劇直播,點擊量近6700萬人次。
“云上群星獎”依托國家文化云、上海文化云,聯手140多家地方文化云,從中央到省市層層推廣,開創公共文化傳播新模式,成為本屆群星獎最大亮點。截至5月30日9時,“云上群星獎”專題總訪問量達4428.5萬人次,其中直播訪問量1943.7萬人次,超額完成十二藝節“千萬觀眾在線上”的目標。
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一系列新技術,依托上海成熟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本屆藝術節專門構建票務系統,實現“網絡購票,線下取票”,全國各地的觀眾都可通過票務平臺實現一鍵購票,演藝及文創產品博覽會也開設了網絡預約平臺。“互聯網+十二藝節”的理念滲透至藝術節的方方面面,拉近市民與藝術之間距離。
主辦方表示,舉辦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一次實際行動,是展示國家文化形象和推動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的重要任務。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3年后的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將會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待。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