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6 04:24 | 來源:中國文化報 | 作者:孟欣 | [文娛]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泉州南音原稱弦管,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自晉唐以來由中原移民帶入福建泉州,被譽為“中國古典音樂的明珠”“中國音樂歷史的活化石”。
泉州南音原稱弦管,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自晉唐以來由中原移民帶入福建泉州,被譽為“中國古典音樂的明珠”“中國音樂歷史的活化石”。泉州南音于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09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5年,泉州市政府印發了《〈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泉州市實施方案》;2016年,將實施《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納入當地“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當地政府年均投入700多萬元用于保護,同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保護傳承工作。
泉州有南音專業表演團隊——泉州南音傳承中心,專門保護機構——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南音藝術研究院、福建省泉州藝術學校南音專業班、泉州師范學院南音學院3個研究機構。近5年,共認定36名代表性傳承人。此外,當地支持民間開展傳習活動,目前有南音社團200多個,社區活動點約300個。其中,惠安縣洛陽鎮在老年協會配合下,年年舉辦南音交流會演,截至目前已舉辦24屆。
泉州市積極開展南音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組織專家進行全面盤點,造冊登記,出版了《明刊戲曲弦管選集》《清刻本文煥堂指譜》《袖珍寫本道光指譜》《弦管指譜大全》《弦管古曲選集》等20多種曲譜、指譜;實施“泉州南音記錄工程”,全面系統錄存古曲,組織傳承人和技藝較高的演奏者,對65套極具代表性的指譜和藝術性高但唱奏難度較大的100首曲目,進行唱奏并同步錄音錄像;征集海內外已經去世或年事已高的名家的錄音資料。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組織力量對老唱片進行清洗翻錄。
從1991年起,在當地文化和教育部門共同推動下,南音走進中小學音樂課堂,并編輯出版《泉州南音基礎教程》等教材。每年暑期,舉行中小學生南音比賽,培養了一大批南音新苗新秀。近年來,已建立常設性的南音社區活動平臺50多個,進校園、進社區開展公益性演出、講座、培訓、展覽等1100多場。泉州師范學院于2012年開辦了全國首個南音研究生院。
加強國際交流,充分發揮南音的鄉情紐帶作用。泉州先后舉辦了12屆南音國際大會唱,組團參加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以及我國港澳臺地區的大會唱活動。同時加強數字傳播,創辦泉州南音記錄網站“泉州南音網”,日均訪問量7000多人次,并上傳《泉州弦管指譜大全》和《泉州南音基礎教程》等全本電子曲譜,開發智能曲譜,方便廣大南音愛好者對古樂的學習、理解。
此外,泉州市注重加強南音的學術研究。泉州師范學院、福建師范大學相繼建立南音文化傳承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舉辦南音國際學術研討會。有關部門組織出版了《泉州南音(弦管)集成》,并開展南音傳承保護搶救研究、南音文化推廣和國際傳播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