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3 02:28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俠名 | [保險]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調降了長城資產股權投資管理費率,預計這項股權投資管理費三年合計關聯交易金額,將由約6900萬元大幅減少至800萬元。
在資管新規實施、金融業進一步開放的環境下,以前類息差的收入模式正轉為管理費收入模式,資產管理行業普遍感覺“錢難賺了”。對于一向有著相對穩定管理資金來源的保險資管公司來說,也不例外。
證券時報記者從業內了解到,作為保險資管公司主要收入的資產管理費收入,正在面臨不小的增長壓力。管理費收入的兩大來源——固定基礎管理費、績效管理費,均在發生變化:固定管理費率普遍下調,績效管理費率與中長期業績掛鉤。
“基礎管理費已經很難掙,會越來越薄;績效管理費就更難掙了。”一位保險資管公司高管表示,如何在市場更具波動性、資產管理收益更加不確定的情況下,完成KPI目標,將是資管機構面臨的共同難題。
資產管理費率
呈直線下降趨勢
近日,中再產險和中再資管公告一項2018~2020年資產委托管理補充協議,調降了長城資產股權投資管理費率,預計這項股權投資管理費三年合計關聯交易金額,將由約6900萬元大幅減少至800萬元。
這僅僅是保險資管行業下調基礎資產管理費率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多家險企與關聯的保險資管機構簽訂了關于委托投資的補充協議,內容即包括下調資產管理費率。
證券時報記者獲得的一份保險資管行業調研數據顯示,自2016年以來,保險資管行業總資管規模穩步增長,但總管理費收入卻基本穩定在180億元的水平,顯示單位規模管理費收入呈下降趨勢。
這份調研數據顯示,2016~2018年保險資管業資產管理總規模分別為13.3萬億元、14.1萬億元、15.6萬億元,但行業總管理費費收入從2016年的181.8億元升至2017年的186.6億元后,在2018年降至184.1億元。近三年行業整體的單位規模管理費率分別約為1.36%。、1.33%。、1.18%。,呈下降趨勢。
在保險資管公司開展的各類業務中,專戶業務占比過半,系統內保險資金是收入主要貢獻來源。2018年,保險資管的專戶管理費收入約為100.31億元,占54.39%,貢獻最大,其中系統內保險資金貢獻達73.67%;其次,另類產品和組合類產品收入貢獻也較為穩定,分別為23%和14%;財務顧問收入、其他業務收入和公募基金(事業部)收入占比較低,均在5%以下。
與此同時,保險資管的各類業務管理費率水平較低,普遍低于其他資管子行業平均水平。其中,專戶業務整體費率僅為0.8%。,較2017年略有下降。其余各類業務費率則有一定上升:財務顧問及公募基金業務費率均超4%。;另類產品業務費率為2.8%。,組合類產品業務費率為2%。。
由于資產管理規模和管理費率是決定管理費收入的兩大主要因素,隨著業務管理費率的下滑,一些保險資管公司已在面臨管理費收入削減的問題。
這在去年的業績中有體現。據證券時報記者梳理,共有12家保險資管公司披露了2018年管理費收入,合計79.74億元,同比減少20.92%。其中,有6家出現下滑,泰康資產的管理費收入降幅達到49%,新華資產、光大永明資產、華泰資產、太平資產4家的降幅超過10%,生命保險資產的管理費收入降幅3.7%。
績效管理費
與中長期業績掛鉤
投資管理費由固定管理費與績效管理費組成。在保險資管人士看來,除了基礎資產固定管理費率下調趨勢外,管理費的另一個變化趨勢也很明顯——績效管理費與中長期業績掛鉤。
近日,中華財險與中華保險集團就資產委托投資簽訂了新的合同,修訂了原合同中關于管理費的計算方式,其中明確提到,為的是在管理費計算中引入中長期投資收益率目標,對高業績達成進行有效激勵。
具體來說,這一協議調整了原合同中的固定管理費率,同時將績效管理費的起征標準調整為中長期投資收益率目標,并將績效管理費的提成比例調整為分段計算模式。如果年度實際投資收益率低于或等于基準收益率,中華財險不向中華保險集團支付績效管理費;如果年度實際收益率超過基準,則根據實際達成情況設置不同的績效管理費率。固定管理費按季度支付,績效管理費按年度支付。
一位大型保險資管公司高管表示,隨著外資等有長期投資理念的資金更多進入中國資管市場,未來資管行業的激勵模式一定會從短期走向長期。至少,像此前有券商資管機構注重短期業績的事業部制的高激勵考核機制,以后不會再有了。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