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7 10:10 | 來源:金融界 | 作者:長江商報 鄭瑋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中信建投已經是目前披露5月業績券商中凈利潤下滑最嚴重的公司,而其一季報也顯示,中信建投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長期為負,從2018年年底的-1.517億猛增至-14.66億。
中信建投(20.27 -0.15%,診股)日前發布5月財務數據。5月份中信建投營業收入6.81億元,環比減少25.53%;凈利潤3141.39萬元,環比減少90.92%,而就在4月份,其凈利潤還有3.46億元。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中信建投今年以來第一次業績下滑,4月份的財務數據同樣不樂觀,5月8日晚間披露4月份財務數據,中信建投4月份營業收入9.14億元,凈利潤3.46億元,較3月份的8.36億元下滑約六成。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中信建投已經是目前披露5月業績券商中凈利潤下滑最嚴重的公司, 而其一季報也顯示,中信建投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長期為負,從2018年年底的-1.517億猛增至-14.66億。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中信建投發布2018年年報后,華泰、中銀和華金等曾發布給出中信建投下調評級的研報,其中,華泰證券(19.59 +1.61%,診股)和華金更是將其賣出。
華泰證券看空中信建投的理由是“估值遠高于同梯隊券商和國際投行,有下行風險”,并在研報中指出,當前中信建投PB估值已嚴重透支成長性預期。
5月營收凈利環比雙降
同花順(83.86 +0.52%,診股)數據顯示,5月份23家已公布數據的券商中,只有7家凈利環比增加,逾三分之二的券商凈利均出現了下滑,合計凈利潤為30.86億元,而上個月同期這23家交出的凈利潤成績單還有45.4億元。也就是說,繼4月利潤腰斬之后,5月券商總凈利潤再度縮水三分之一。
業內人士分析稱,5月走勢向下,很難有特別大的期待,在內外圍環境的雙重夾擊下,看天吃飯的券商再度面臨考驗。
5月以來,A 股市場滬指累計下跌5.84%,而4月大盤卻只下跌0.40%;此外,創業板指下挫更為明顯,達8.63%,而上月跌幅為4.12%。
有業內人士感慨,3月券商業績仍能逼近2015年牛市水平,而兩個月過去,券商業績已是“泯然眾人矣”。
數據顯示,5月券商凈利潤無一家過5億元,不過業績拔尖的仍是中信證券(20.83 +0.82%,診股)、國泰君安(16.38 +1.24%,診股)。而前期的強勢券商如海通證券(12.93 +1.49%,診股)、華泰證券利潤均慘遭腰斬。
值得關注的是,中信建投是最慘的一位,4月凈利潤仍有3.45億元,而到了5月,凈利潤卻僅為3141萬元,在營收仍有6.8億、同比僅降25%的情況下,凈利潤3141.39萬元,環比減少90.92%。
被多家券商看空
中信建投發布2018年年報后,華泰、中銀和華金等曾發布給出中信建投下調評級的研報,其中,華泰證券和華金更是將其賣出。華泰證券看空中信建投的理由是“估值遠高于同梯隊券商和國際投行,有下行風險”,并在研報中指出,當前中信建投PB估值已嚴重透支成長性預期。
中信建投最輝煌的時刻在2018年三季度,公司凈資產居上市券商第十,營業收入第七,凈利潤第八,當時總市值已超過2000億元,處于A股上市券商中第二位,顯著高于其凈資產、營收和凈利潤絕對指標和相對指標排名位置。
和高盛對比,中信建投凈利潤為高盛5%,但總市值約為高盛45%;另一方面,中信建投市值體量遠超其與國內外可比公司水平,同時,A/H溢價372%,遠超同梯隊可比券商,估值嚴重高估。
對于華金證券將公司評級由“買入”下調至“賣出”,主要有三點原因:股價漲幅不合理性、盈利能力與估值不匹配性以及股票解禁的擔憂。首先,2月中旬以來,中信建投股價快速上漲超110%,漲幅大幅超越其他上市券商。此外,互聯互通、同股同權情況下公司 A 股價格已是H股的425%。
其次,公司ROE并不突出,尤其130億元增發完成后,認為10%左右的長期可持續ROE支撐2.0-2.5xP/B是合理的。公司目前2018A、19E P/B達4.26x和3.49x,大幅高于可比公司,認為公司盈利能力難長期支撐目前估值。
最后,33億股限售股(是目前流通盤8.25倍)將于6月20日解禁,屆時自由流通市值較小而產生的流動性溢價將不復存在。
而中銀國際下調中信建投評級的原因則主要是由于公司股價漲幅過大。
在對中信建投的估值中,公司指出,受益于2019年市場活躍度大幅提升以及行情的回暖,將中信建投2019、2020年歸母凈利潤預測值由 31億—37億元上調至 42億—52億元,2021年預測凈利潤59億元,公司投行業務優勢顯著,充分受益于資本市場改革,但前期漲幅過大,下調至中性評級。
“中信建投之所以成為券商板塊的炒作龍頭,有一部分原因是該股為次新股,籌碼干凈,拉升阻力較小,這與市場活躍有關,再加上中信建投的投行業務是券商里靠前的,在科創板出來,證券業更重視投行的情況下,中信建投自然成為了資金的首選。”一深圳不愿具名私募經理表示。
作為剛上市一年的券商,中信建投在今年以來股價表現良好,科創板投行業務居于行業前列,但近兩月業績下滑嚴重,又被多家同行看空,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踩點”定增募資130億元
實際上,在業績頻頻跳水的情況下,中信建投高達130億元的大額定增并沒耽誤。
就在今年1月21日,上中信建投披露了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預案,向不超過10名特定對象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募資總額不超過130億元,主要用于投向資本中介業務和投資交易業務。
中信建投于2018年6月份在上交所上市,本次再融資距離其上市時間僅隔了7個月,這也讓市場認為其是“踩點”定增。
按照2017年2月17日證監會發布的《發行監管問答——關于引導規范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監管要求》,上市公司申請增發、配股、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此次發行董事會決議日距離前次募集資金到位日原則上不得少于18個月。
但是,2018年11月9日,證監會發布了修訂的《發行監管問答——關于引導規范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監管要求》,新規作出調整,允許前次募集資金基本使用完畢或募集資金投向未發生變更且按計劃投入的上市公司,申請增發、配股、非公開發行股票不受18個月融資間隔限制,但相應間隔原則上不得少于6個月。
中信建投表示,此前的A股募資全部用于補充資本金,已使用完畢。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