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2 10:28 | 來源:中國證券報 | 作者:俠名 | [保險]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我國是世界主要產棉國之一,而我國的核心產棉區主要分布在新疆、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位于黃河下游的山東,則是黃河流域棉區的主力之一。
7月中旬,中國證券報記者來到山東進行棉花“保險+期貨”主題調研時了解到,該省唯一的試點項目在穩定棉農收益、助力鄉村振興方面樹立了典型,為齊魯大地進行金融支農、市場化配置財政資源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時在加速省級層面相關補貼落地上起到了積極作用。
價格波動面前不再被動
由于“保險+期貨”試點多涉及扶貧攻堅,作為經濟發達省份,山東落地的此類項目并不多。2018年在德州市武城縣開展的棉花“保險+期貨”試點,是該省2018年唯一的此類試點項目。其一經推行,便產生了較大的認可度和影響力,成為山東推進鄉村振興的樣板之一。
據了解,武城縣是全國棉花良種繁育基地縣和棉花生產百強縣,全縣棉花種植面積的峰值曾達到40萬畝。近年來,受到棉花價格不穩定、棉花種植成本升高、勞動力資源外流等因素影響,農戶種棉積極性降低,尤其是在棉花價格低迷時,棉農可能只能勉強拿個辛苦錢,甚至賠錢,嚴重挫傷棉農信心。棉花種植面積出現嚴重萎縮,去年種植面積不足10萬畝。
整個山東省的棉花種植情況也不樂觀。據魯證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魯證經貿總經理秦小海介紹,山東的種棉面積雖然比不上新疆,但在其他省份里卻是數一數二的;然而近些年下滑趨勢顯著,已經從十年前的1000多萬畝降至2017年、2018年時候的二三百萬畝,年產量也從120萬噸降至二三十萬噸。山東棉紡工業面臨著巨大的缺口。
2018年,在武城縣政府支持下,魯證期貨聯合太平洋財險在當地開展了棉花“保險+期貨”試點,覆蓋來自該縣三個鄉鎮近4000個棉花種植農戶,覆蓋種植面積1.5萬畝,保障現貨量為1500噸皮棉。保費費率為5.21%,總保費為124.95萬元,魯證期貨在鄭商所支持下出資100萬元,武城縣金融辦協調配套資金24.95萬元,農戶并未承擔保費。
在期貨價格保險的“再保險”缺位的情況下,太平洋財險與魯證經貿簽訂場外期權合同,買入看跌期權,將自身的風險予以轉移;魯證經貿將承接過來的價格波動風險通過其他方式對沖。產生的113.58萬元期權費,則相當于一筆“再保險費”支出。
項目結項時,理賠總額為190.2萬元,實現了152%的賠付率。賠付效果顯著,獲得了武城縣政府及農戶的一致認可,讓當地棉農在棉花價格波動時不再被動。此外,項目還引入現貨收購環節,在武城縣政府統籌下讓棉業公司參與到項目中,在保障棉農收益基礎上打開了棉花銷路,保證農戶“好賣棉”。
樣板推廣后勁足
據秦小海介紹,武城縣的試點項目,在山東各級政府中引起了話題效應。由于該項目緊密貼合山東省委、省政府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規劃,各級政府紛紛予以重視,并以該試點作為典型案例進行研究,成為啟動全省棉花農業產業化升級的突破點,也成為打造更大范圍齊魯樣板的突破點。
秦小海表示,對于模式的可持續性比較有信心。在省級層面的重視和主導下,2019年山東省有望實現覆蓋全省的棉花“保險+期貨”部署。這對于保障戰略物資安全,促進鄉村振興,具有創新性意義。
通過與交易所人士溝通,記者了解到,此前的諸多“保險+期貨”項目中,保費的資金來源主要出自交易所,雖然農民有一定的自繳意愿,但其承擔能力有限,項目的大規模復制推廣,還需要各級政府財政的補貼,如將保費或期權費補貼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范圍。有分析人士指出,將財政對農業的直接補貼調整為農業保險間接補貼,實質是通過農業保險這種市場化工具來配置政府的財政資源,運用市場的方式防范農業生產遇到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對穩定農業生產,保障農民基本收益,服務“三農”及鄉村振興都有積極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6月下旬,山東省出臺了《2019年棉花目標價格保險方案》,確定六個縣(區)啟動棉花目標價格保險試點。該方案特別提出,要充分利用保險、期貨等金融工具,探索新型棉花補貼方式,形成可推廣、可復制、可持續的市場運行模式。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