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3 11:00 | 來源:證券日報 | 作者:俠名 | [科創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從以上投資者適當性和科創板設計定位來看,減少對網上投資者的配售額度完全是出于對中小投資者的保護之心。
6月27日發行的科創板IPO第一股華興源創啟動回撥機制,回撥后,網上最終發行數量為1146.45萬股,占扣除戰略配售數量后發行數量的29.82%,網上發行最終中簽率為0.05985345%,網下發行2698.67萬股,占比達70.18%。
不少投資者表示僧多粥少中不著簽,網上發行的占比太低,全都給了網下的機構投資者,即便是回撥也只給了384.55萬股,這么少的回撥合規嗎?
從《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和《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與承銷實施辦法》這兩個辦法中可以清楚的看到,科創板和其他A股發行的回撥機制的不同。
首先,回撥機制中,機構投資者申購數量不足時就會中止發行,不能從網下發行部分回撥網上,與之相反的,網上投資者申購數量不足網上初始發行量的,可以回撥給網下投資者;其次,網上投資者申購倍數在50倍-100倍的,從網下向網上回撥比例為本次公開發行股票數量的5%,超過100倍的回撥的占比為10%,這點和主板明顯的不同;最后,回撥后無限售期的網下發行數量原則上不超過本次公開發行股票數量的80%,即八成股票都發給機構投資者也是被規則許可的。
從個人投資者參與科創板交易的門檻來看,上交所規定必須滿足申請權限開通前20個交易日證券賬戶及資金賬戶內的資產日均不低于人民幣50萬元,且參與證券交易須24個月以上。從這一規則可以看出,上交所對于投資者適當性的要求是很嚴格的。本次網上發行有效申購戶數為275.63萬戶,這與證監會市場部主任李繼尊前期表示的開通科創板交易權限的個人投資者已超270萬人相當,即科創板開戶自然人幾乎全部打新。
從科創板上市企業的特點來看,科創板的上市條件多元而包容。《關于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的實施意見》指出,允許符合科創板定位、尚未盈利或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的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允許符合相關要求的特殊股權結構企業和紅籌企業在科創板上市。科創板重點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以及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制造業深度融合,引領中高端消費,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我們都知道,阿里巴巴、網易、百度、新浪等公司都在海外上了市,很多企業甚至有非常高的效益。為什么這些公司不在國內上市?并不是因為他們的老板開始就看上了海外資本市場,不肯給中國投資者提供機會,而是由于創新與科技型公司在成長初期需要龐大的研發費用,盈利時間線較長,難以在初創期就滿足A股的上市門檻。科創板就是為這些初創型科技公司專門設計的。從其定位來看,科創板上市企業沒有賺錢、沒有盈利也可以上市掛牌,其中蘊含的經營與市場風險明顯高于其他板的公司。
僅僅是口頭說科創類公司有風險,可能投資者沒有直觀的印象,就以與科創板上市基因相近的納斯達克來看,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至2018年10月份,其退市公司達2662家,年退市率占比7.6%,納斯達克有13%的退市公司是在上市后第4年退市的,目前,納斯達克有3500家左右上市公司。由此看來,科創板公司的投資還是需要較高的專業分析能力,才能有效回避各種風險與地雷。
從以上投資者適當性和科創板設計定位來看,減少對網上投資者的配售額度完全是出于對中小投資者的保護之心。畢竟,“開著奔馳進入股市,再騎著自行車離開股市”的悲劇實在不少,管理層能做到的就是在制度設計上給予中小投資者足夠的保護,抑制過于激進的投資偏好,讓不同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標的。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