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9 04:02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韓宋輝 | [保險]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釣魚取證投訴施壓
熟悉保險的人應該知道,保險產品設有10天至15天的猶豫期,在猶豫期內退保,可拿回全部保費。一旦過了猶豫期再退保,消費者就要承擔部分損失。
但在最近一段時間里,一些社會團體在網絡上聲稱“猶豫期過后也能全額退保,不限險種,可以代辦”。一時間,吸引了許多不明真相的消費者。
他們真有這么神通廣大?這種操作是否合規?究竟是在維護還是侵害消費者的權益?對此,上證報記者展開了歷時1個月調查,一步步揭開這個“保險惡意投訴”產業鏈。
釣魚取證 投訴施壓
上證報記者調查發現,所謂“全額退保”業務,實際上是通過“惡意投訴”倒逼保險公司進行非正常退保。發布這類帖子的社會團體部分已經公司化運營。
根據慣用的伎倆,他們總結出了“教你全額拿回保費”五大步驟。其中,“釣魚取證、投訴施壓”是關鍵。
“我們會準備好話術交給客戶。客戶在像日常聊天一樣自然地溝通中,就能釣取到有用的‘證據’。”從事該業務的小王(化名)告訴記者,接著他們指導客戶撰寫投訴信,并郵寄給當地監管部門,然后跟保險公司軟磨硬泡之后,就能拿回全部保費。如果沒有成功,客戶再向上一級監管單位提起“行政復議”。
小王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幾乎所有保單都能實現全額退保,即使保單斷繳或理賠過,也都不是問題。
“服務費+傭金” 兩頭得利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全額退保”業務并非首次出現在市場。但近段時間以來,因參與主體日漸增多而引發保險業關注。
從事該業務的劉某(化名)告訴記者,他專門成立了一家小公司做這項業務。“我手下有十幾個員工,我們還在全國招收學員,學費2.98萬元/人,培訓一兩天就可以上手了。”
據業務員小王介紹,“惡意投訴”產業鏈的客源,其實主要來自圈內人。“一些保險代理機構和保險營銷員是主要客戶的介紹方。此外,某些電銷、貸款和征信修復公司也給我們提供客戶聯系方式。”
這條產業鏈的盈利模式并不復雜。先是向客戶收取20%以上的退保服務費,緊接著可以繼續向客戶推銷新保單,再賺取傭金。真可謂兩頭得利。
消費者成最終買單俠
記者還了解到,他們重點瞄準的對象是手頭現金不足或對已購保險產品不滿意的消費者。
其實,不用退保,這些訴求也能得到解決。比如,目前大部分人身險保單都可以辦理保單質押貸款業務,而且利率不高,約在5%上下。
一位金融分析師表示,“全額退保”業務鏈條上的相關人員所獲得的報酬,看似從保險公司退回金額中提取,實際上皆來自此前消費者所繳納的保費,消費者在這個過程中損失了30%至50%的本金。
據記者了解,今年以來,向保險公司發起類似退保需求的案件已達上萬起。今年一季度,“涉嫌違法違規”的保險消費投訴多達444件,同比增長22.99%。某大型壽險公司當季度的相關投訴更是同比增長216%。
這類非正常退保需求,已經引起了保險公司和監管部門的注意。據了解,保險公司正通過加強同業交流摸底,積極跟監管部門溝通,加強內部合規培訓等方式予以應對。一些地方銀保監局也相繼發公告提醒消費者,警惕相關詐騙風險。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