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2 10:19 | 來源:證券時報網 | 作者:程丹 | [科創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科創板試點注冊制出現了第一例IPO被否的案例,證監會給出的“紅牌”,讓恒安嘉新在注冊階段倒在了科創板的門外。
科創板試點注冊制出現了第一例IPO被否的案例,證監會給出的“紅牌”,讓恒安嘉新在注冊階段倒在了科創板的門外。可見,要上科創板必須得有真材實料,既得過得了交易所的問詢式審核,還得通過證監會在注冊時的把關。
恒安嘉新注冊被否和會計基礎工作薄弱、內控缺失以及會計差錯更正事項披露存疑等問題有關。證監會認為,恒安嘉新的2018年報中存在一項會計差錯,4個合同收入確認時點有誤,發行人將該會計差錯更正認定為特殊會計處理事項的理由不充分的情況。同時,因股權轉讓認定導致股份支付需要進行會計差錯更正,恒安嘉新未在隨后的招股說明書中按要求進行披露。基于這兩種情形的存在,證監會對恒安嘉新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注冊申請作出不予注冊的決定。
這對恒安嘉新無疑是晴天霹靂。從四輪70多個問題的問詢到科創板上市委的審核,再到證監會的注冊,恒安嘉新149天的上市之路在“臨門一腳”被卡住,證監會的“否決票”讓市場見證到了IPO注冊制的威力。由此可見,科創板的層層審核,不止是交易所層面需要把好問詢審核關,而是擬IPO企業即便通過了交易所的審核關,還得面臨著證監會的“審核”。證監會審核更多的是關注交易所發行上市審核內容有無遺漏、審核程序是否符合規定,以及發行人在發行條件和信息披露要求的重大方面是否符合相關規定。在這種“關注”之后,證監會有權給出“不予注冊”的決定。
恒安嘉新科創板IPO被否證明了IPO注冊制的監管強度非但沒有放松,甚至嚴于現行的主板IPO監管尺度。證監會的“注冊”不是走過場,不是重新審核,更不是雙重審核。它側重于質量控制和IPO把關,主要目的是督促擬上市公司進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內容,讓企業和科創板定位、發行條件更加貼合,而不是回到行政審批的老路。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