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7 08:48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未知 | [保險]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今年1月,壽險業開門紅,“戰績”碩果累累,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6272億元,同比增長24%,成為全年增速的最高點。隨后的8個月,壽險增速逐月下降,到9月份,數據降至13.26%。
每年11月初,保險行業三季度各項經營數據出爐,各公司奮戰一年大局已定,是時候對著今年的成績思考一下明年的規劃。站在年尾看全年,2019年壽險行業呈現怎樣的走勢?
壽險保費
增速逐月下降
日前,銀保監會披露了保險業三季度業績,前9月行業保費收入3.45萬億,同比增長12.58%。其中,占保險業大頭的壽險業規模保費3.2萬億,同比增長13.18%,原保險保費2.5萬億,增速為13.26%。
回溯這份數據,全行業經歷了怎樣的2019年?
今年1月,壽險業開門紅,“戰績”碩果累累,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6272億元,同比增長24%,成為全年增速的最高點。隨后的8個月,壽險增速逐月下降,到9月份,數據降至13.26%。
壽險的規模保費也走出了類似的軌跡。年初受產品熱銷的影響,保費中的新增投資款同比大幅上升,1月、2月分別同比增長36%、43%,隨后出現回落。
不過,相比前9個月保險全行業12.58%的增長,壽險行業仍然是高于平均值,原因是財險行業的增長更加乏力。
2019年還剩下最后兩個月,壽險業增速下降幅度能否放慢,讓全年實現兩位數的增長,還有待觀察。
頭部公司
增長背后存隱憂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歸母凈利潤分別為577.02億元、1295.67億元、229.14億元、130.0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90.4%、63.2%、80.2%和68.8%。
險企利潤超預期大幅增長,得益于一些利好因素。首先是2019年一季度權益市場顯著回暖,權益市場向好帶動公司權益投資上漲,成為拉動保險利潤上升的重要力量。這個因素體現在中國人壽身上最為明顯,該公司2019年前三季度實現投資收益1262.39億元,同比增長50.5%。
其次是減稅效應,中國平安半年報數據顯示,手續費傭金稅務新政帶來104.53億元的一次性影響。
這些增長因素和一次性影響在明年能否延續,還存在不確定性。但今年的高增長基數,會對明年構成一定的壓力。
據了解,隨著外部市場和監管環境發生變化,對保險公司而言的“價值型”業務銷售難度不小,保險公司新業務價值的增長壓力其實非常大。
即便是業務質量較高的平安,三季報中壽險及健康險業務的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也只有4.5%,而太平洋壽險的新業務價值增長也呈現壓力,上半年同比下降8.4%。
壽險行業
變革時代已到來
在資深精算師、燕道數據科技CEO婁道永看來,從渠道、宏觀和頭部公司的表現觀察,壽險行業變革時代已到來。
渠道方面,行業個險和銀保渠道的銷售邏輯以及銷售習慣面臨轉型壓力,渠道處于陣痛期。
一個現象是,部分上市公司個險人力下滑,行業代理人增員速度放緩。過往保險機構多采用人力驅動模式,而當面臨銷售人力下降時,保險機構迫切需要激發提高代理人活動率、人均客戶數和客均保費來提高保費收入。
為了解開當前的困局,保險行業對銷售模式培訓和科技賦能銷售非常重視,投入巨大,一些經紀公司和外資公司因為體量更輕和理念接受度更高,而走在了更前面。
他還指出,監管上“雙錄”政策預計會對個險渠道產生重大影響。據試點經驗,“雙錄”對行業經驗資深代理人影響更大,對行業經驗較輕的代理人影響更小;銷售習慣的轉換需要依靠個人學習力,需要時間。
銀保渠道方面,《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管理辦法》嚴禁小賬以及對長期和保障型產品的占比要求,尤其對偏重低柜業務和理財替代型業務的一些中資公司,影響深遠。而外資公司因更注重私行業務,更注重長期和保障型業務,影響相對小一些。
從宏觀視角看,全球利率下行大趨勢、中國老齡化與長壽趨勢,都將催生對長期壽險產品的需求,尤其是對中國真正的養老年金的旺盛需求,而這塊市場目前還沒發展起來。但在供給方面,兩大趨勢對長期壽險產品的精算定價難度和風險駕馭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婁道永認為,變革時代已來。市場需求高速發展,個險、銀保渠道銷售模式同時面臨轉型陣痛。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