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0 02:15 | 來源:電鰻快報 | 作者:俠名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金昉毅,德國康斯坦茨大學數量金融博士;金融風險管理師,特許金融分析師;具有8年金融行業從業經驗;先后任職于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發展研究院、申萬菱信基金;現任光大保德信基金量化投資部總監;曾兩次獲得金牛獎。
11月8日,光大保德信基金量化投資部總監金昉毅做客新華網投教基地和今日頭條財經頻道線上訪談欄目《投基方法論》,詳解量化策略基金投資之道。
嘉賓簡介:金昉毅,德國康斯坦茨大學數量金融博士;金融風險管理師,特許金融分析師;具有8年金融行業從業經驗;先后任職于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發展研究院、申萬菱信基金;現任光大保德信基金量化投資部總監;曾兩次獲得金牛獎。
問:量化投資作為一種通過數量化方式及計算機程序化發出買賣指令,以獲取穩定收益為目的的交易方式,量化基金產品執行具體的量化指令時,會受到基金管理者的人為干預嗎?
金昉毅:
我們的模型產生股票組合或者加減倉指令后,不會進行人為的干預。但是我們會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對模型進行校驗、改進以適應新的市場環境,或者有了新的創新成果后也會應用到模型中。
問:量化投資相對其他投資方式有哪些優勢?
金昉毅:
量化投資在中國經過多年的發展后對于投資者來說并不陌生。量化是個工具,成功與否取決于基金經理的投資判斷和能力,并不是說量化投資就一定會優于其他基金。但是作為一個工具來說,量化優勢如下:第一,對任何一個策略都可進行歷史回測;第二,獲取信息更全更快;第三,策略的執行不大會受情緒、市場等因素干擾。
問:隨著外資不斷介入與市場風格的改變,現在技術分析的作用越來越不明顯,比如大白馬、大藍籌與其他股票的走勢越來越分化,這都會對量化投資策略帶來一定的不便,請問你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金昉毅:
任何一個市場都在發生改變,不會有同一種量化策略放之四海皆準。技術分析確實可以是量化策略的一種,但量化投資也包括利用基本面指標進行投資,這種投資邏輯和大白馬大藍籌可以很好的契合,比如低估值、高盈利能力等指標。所以各種市場都有可適用的量化投資策略,關鍵是選對策略。
問:投資者應該如何選擇量化產品?
金昉毅:
我認為可以通過定性和定量兩種方法去判斷。定性主要是量化策略的分類。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可能不太一樣,共同點是需要業績記錄長一點,規模、歷史業績記錄至少三年。機構投資者需要對規模有起碼的要求,規模過大對于高換手策略確實會有影響。除了以上這些方面,還可以考慮超額收益的歸因。
問:量化策略的研發流程是怎么樣的?有沒有具體的分工?迭代周期是怎樣的?
金昉毅:
我們沒有嚴格的分工,而是在一個平臺上鼓勵百花齊放,一個平臺是指衡量策略優劣的方法論統一,多因子的風格因子體系統一。公募的量化模型主要偏基本面,迭代周期相對慢,策略相對穩定,對于單個alpha因子會有淘汰機制。
問:做指數增強,是否比指數基金本身更有容量限制?換言之,是否有一個規模臨界點,在臨界點內做增強的效果會更好?
金昉毅:
這里有兩個概念需要區分。單從資金容量來講,指數增強與指數基金是一樣的,因為指數增強的選股范圍與指數基金是一樣的,不存在容量大小問題。大家實際關心的問題是超額收益的獲取是否會因規模增加而降低。因為被動指數不存在超額收益,但是如果是指數增強產品,這個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這對所有主動基金都是一樣的。
的確,超額收益會隨著管理規模的增加而降低,但是就我的經驗來說,很難找到臨界點。我們會用一些量化的方法,使得規模的增加對Alpha減少的影響呈現緩慢的線性的過程。如果管理得更好,它下行的幅度會更少一些。
盡管規模對于超額收益有一定負面作用,但是大基金對投資者,尤其是大型機構投資者,是有吸引力的。對于不同的投資者,規模要分開來看。
問:現在有的機構大量運用機器學習的方法,你怎么看人工智能、機器學習?你認為在量化投資領域,AI能替代多少人的工作?
金昉毅:
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是新的工具,在某些領域作用大,比如處理高維度、非機構化、巨量數據時。AI代替不了人,量化基金經理的作用從來不是運算模型,而是決定用什么模型。但是AI能夠實現以往人做不了的事。所以不是代替,而是補充。
問:量化選股會失效嗎?
金昉毅:
取決于選股策略,現在的量化模型不能只靠單純的風格暴露去賺錢。所以量化模型要不斷改進。
量化是一個工具,不代表用量化就一定比其他基金跑得好,這里面差異非常大,量化策略本身有千萬種。最終用得好或者不好取決于基金經理和團隊能力。
問:你看指數增強型基金的時候,更關注增強的效果還是持續性?
金昉毅:
持續性,量化的優點就是它的持續性,假設你每年只跑贏6-8個點,但是如果持續可以跑贏的話就很好。
問:怎么選擇指數增強型基金?
金昉毅:
至少存續期要三年以上。沒有三年,你不知道它在不同的周期里面的表現情況。按信息比這個指標降序排序,選表現最好的三只基金。(信息比率:衡量某一投資組合優于一個特定指數的風險調整超額報酬。信息比率越大,說明基金經理單位跟蹤誤差所獲得的超額收益越高)
問:什么是絕對收益?
金昉毅:
在我眼里,所謂的絕對收益就是能夠清晰告訴我這款產品最大回撤是多少。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最大回撤在可承受范圍內,就是絕對收益產品。
問:你覺得指數增強基金的意義在哪里?
金昉毅:
指數增強基金存在的意義是超越其所對標的指數。指數增強產品要求指數每年都有穩定的超額收益,對于被動的ETF持倉是較好的替代作用,滿足客戶的配置需求(在有穩定的Alpha的前提下)。從今年的情況看,行業類的ETF勢頭較強,如消費類、酒類、科技類的,未來我們也可能考慮類似方向。
問:你建議投資者選擇300增強型指數基金還是500增強型指數基金?
金昉毅:
300增強、500增強及創業板增強,很難判斷之后哪個會表現更好,因為他們的Beta是不一樣的。若投資者想追求穩定收益,那300增強可能較好;500增強的波動性會略大,但對應的彈性較大。
問:你怎么看待滬深300指數增強和300價值?
金昉毅:
300價值屬于Smart Beta,將某一列因子單獨列出,并在300中挑選低估值標的。若單純從收益比,在3-5年的維度中,300價值沒有擊敗300增強,以2019年為例,300價值輸掉了去年2年累計的超額收益。
滬深300價值的意義在于,若是有人認為其有能力選擇價值風格,愿意將其作為工具去做,去選擇時點,但這樣比較難。盡管我們現在關注低估值的股票,但是低估值不會一直跑贏高估值。
(本訪談純屬被訪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