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5 09:21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朱文彬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11月23日,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在出席國際金融論壇(IFF)第16屆全球年會時表示,維護金融穩定是全球面臨的共同課題,近年來,中國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企業金融體系穩健運行,風險總體可控,為推動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11月23日,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在出席國際金融論壇(IFF)第16屆全球年會時表示,維護金融穩定是全球面臨的共同課題,近年來,中國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企業金融體系穩健運行,風險總體可控,為推動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總體來看,我國維護金融穩定具備不少有利的條件。
首先,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為優化金融服務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經濟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的節奏加快,先進制造業、信息技術、綠色環保、居民服務等新領域、新業態蓬勃發展,為拓寬金融服務領域、創新金融服務方式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廣闊的空間。
其次,宏觀政策具備空間和彈性。我國宏觀政策彈性充足,政策回旋余地較大,逆周期調節不斷加強,為實現“六穩”的目標,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保駕護航。近年來,我國有序推進結構性去杠桿各項政策措施,推動宏觀杠桿率趨于穩定,為化解金融風險提供了重要保障。
再者,存量金融風險有效釋放,防范化解風險的經驗更加豐富。過去幾年,針對金融業面臨的風險,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堅決整治金融市場亂象。2017年以來,壓縮高風險資產約16萬億元,穩妥處置部分金融機構風險,有序化解了互聯網金融風險,嚴厲打擊了非法集資等非法金融活動。總體來看,金融領域的野蠻生長現象得到了遏制,金融風險由發散狀態轉向收斂,積累了更加豐富的防范化解風險的經驗。
此外,金融業保持較強的風險抵御能力,重要金融機構運行穩健。我國金融機構的撥備和資本充足,銀行業資產減值準備余額達到6.7萬億元,撥備覆蓋率超過180%,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達14.54%,保險公司的綜合償付能力達到247%,具有較強的損失吸收和風險抵御能力。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經營穩健、管理規范,具有較強的技術實力和抗風險能力,能夠充分發揮金融穩定器的作用。
梁濤表示,當前金融運行中還存在一些風險問題,金融業的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一些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還存在較多的風險和隱患。部分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水平和風險防控能力不能完全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需要進一步增強金融業的治理能力,充分利用各項有利條件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此背景下,增強金融業治理能力、切實維護金融穩定至關重要。“增強金融業治理能力,首先要堅決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在經濟下行期,金融機構風險偏好下降,可能加大經濟下行的壓力。”梁濤表示,要進一步加強逆周期調節,完善金融機構盡職免責和激勵考核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推動金融與經濟良性循環。
“在當前金融體系面對諸多復雜挑戰的背景下,我們更應加強國際合作,增強宏觀經濟的協調性,結合本國經濟發展實際,推廣監管措施在全球范圍內一致有效實施,同時要進一步加強國際監管合作。”梁濤表示,要完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完善跨境風險處置機制,提高金融開放條件下金融業治理能力、風險防控能力,更加有效地維護金融穩定。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