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6 15:23 |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 作者:周松林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2018年7月起,公司債權投資業務連續3次出現應收賬款逾期未回款情形。
上交所11月25日披露紀律處分決定,對*ST華業股東重慶玖威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重慶滿垚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重慶祿垚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及上述公司的實際控制人、*ST華業第二大間接股東李仕林,*ST華業時任董事孫濤、劉榮華予以公開譴責;公開認定李仕林終身不適合擔任上市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
濫用股東優勢地位
2015年,*ST華業實施重大資產重組,以21.5億元現金收購李仕林控制的重慶捷爾醫療設備有限公司(簡稱“捷爾醫療”)100%股權。同年,公司開始與李仕林控制的重慶恒韻醫藥有限公司(簡稱“恒韻醫藥”)開展債權投資業務。2016年,李仕林通過協議收購取得公司15.33%的股份,成為公司第二大間接持股股東,因此相關債權投資業務均為關聯交易。
2018年7月起,公司債權投資業務連續3次出現應收賬款逾期未回款情形。2018年9月28日,公司披露公告,公司債權投資業務產生的應收賬款規模已高達101.89億元。該等債權均是公司以不同形式向恒韻醫藥收購所得,但底層債務人否認存在相關債務往來,認為相關文件上的公章系偽造。
公司2018年第三季度報告顯示,公司對逾期未還款項目進行了全額計提減值,金額高達19.46億元。2018年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為-1.36億元,公司預計2018年將虧損46.52億-50.51億元;年度報告顯示,公司對年度報告披露日前未還款項目進行了全額計提減值,金額高達54.51億元,導致公司出現巨額虧損。2018年公司歸母凈利潤為-64.38億元。
上交所表示,李仕林作為公司第二大間接股東,利用其間接持股優勢地位,與公司開展巨額債權投資關聯交易,但其控制企業向公司轉讓的相關債權對應底層債務不真實,造成公司巨大經濟損失。
此外,公司于2015年收購捷爾醫療,捷爾醫療成為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但一直由李仕林負責經營管理。李仕林作為捷爾醫療實際負責人,控制和操縱捷爾醫療及其下屬子公司為其違規提供巨額擔保。
根據公司2018年年度報告及2018年業績預虧問詢函的回復公告,捷爾醫療及其下屬子公司先后多次違規為李仕林、恒韻醫藥等關聯方提供擔保,報告期涉及案件9起,涉及金額高達17.13億元,占公司2017年末凈資產的25.18%。
李仕林及其控制的恒韻醫藥等均屬于公司關聯方,但公司在未履行董事會和股東大會審議程序的情況下提供巨額擔保,且未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內部控制存重大缺陷
2018年6月15日和6月19日,公司先后披露公告稱,李仕林未能完成其在公司2015年重大資產重組時注入醫療相關資產時的承諾。經雙方協商,李仕林承諾擬將其實際控制的醫療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并將于3個月內公告具體收購方案,是否構成重組存在不確定性。公司于2018年9月17日披露相關事項的進展暨簽署附條件生效之資產收購框架協議的公告稱,公司已與恒韻醫藥及李仕林簽署《附條件生效之資產收購框架協議》,尚未有具體收購方案。
截至目前,資產注入并未實施,公司及李仕林未就交易進展情況、后續是否繼續實施等事項進行披露和風險提示。李仕林作為交易對方,就交易事項未及時實施的相關風險提示不充分。
2018年6月20日,公司控股股東、李仕林及部分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核心管理人員披露增持計劃。其中,由李仕林控制的公司股東重慶玖威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重慶滿垚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重慶祿垚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合計計劃增持1%-2%公司股份,董事孫濤、劉榮華及公司部分核心管理人員等人合計計劃增持金額為1000萬-5000萬元。2018年12月21日,公司公告稱,相關增持承諾人均未增持公司股份。此外,2018年6月20日,公司披露股份回購計劃,回購股份規模為5億-10億元;期間,公司并未組織實施回購,也未披露進展情況或提示風險。遲至2018年12月21日,公司公告稱,尚未回購公司股份并終止實施回購股份。
上交所表示,短時間內公司及相關股東、董監高集中披露回購、注入資產、增持等公告,可能對投資者決策產生重大影響。公司股價在其后60個交易日內相對大盤的累計漲幅偏離值超過40%,但相關計劃及承諾并未實施,公司也未向市場及時披露進展情況,充分提示相關風險,與相關信息披露導致的投資者預期明顯不一致。
上交所認為,內部控制方面,公司在與關聯方開展巨額債權投資業務時,未對風險充分評估論證,在發現回款資金系從恒韻醫藥賬戶轉出的異常情況時,亦未對底層資產真實性及業務風險進行核實。尤其是自2018年7月起,在發生捷爾醫療因向李仕林提供擔保導致部分資產被司法凍結,且部分項目已陸續出現回款逾期的情況下,公司仍于8月20日、8月22日、9月3日先后3次與恒韻醫藥實施債權收購交易,涉及金額7.11億元,導致公司損失繼續擴大。公司投資應收賬款業務發生欺詐事件,目前無法判定已逾期和存量應收賬款是否真實。此外,公司涉及擔保訴訟案件,9筆擔保事項無相關用印流程、記錄。上述問題均反映出公司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公司因此被2018年年審會計師大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否定意見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
信息披露方面,2018年9月10日,上交所向公司出具半年度報告事后審核問詢函,要求公司披露債權投資業務是否存在逾期情況。2018年9月20日,公司在問詢函回復公告中稱,債權投資業務不存在逾期未回款情形,未發現相關風險。但隨后不到一周時間,公司于9月26日發布公告稱,2018年公司存在3筆應收賬款逾期未回款情況,相關款項到期日分別為7月26日、8月23日和9月20日,合計金額高達8.88億元,占公司2017年凈資產的13.06%。公司相關信息披露不及時、不真實,風險提示不充分。公司時任董事孫濤、劉榮華作為董事會成員,未勤勉履職,對公司內部控制及信息披露方面的上述違規行為負有責任。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