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6 09:34 | 來源:中國網財經 | 作者:張明江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迫于生存壓力的公募基金自2016年起開始持續對接機構委外資金,市面上定期開放式債券基金和貨幣基金大行其道,公募基金總份額屢創新高,超過13萬億份。
原標題:歷盡千帆 歸來仍“少年”——公募基金和他的巡禮之年
中國網財經12月16日訊(記者 張明江) 在很多年后,公募基金的從業者都不會忘記2019年12月某天午后那些加持在他們身上的榮光,就像他們不會忘記2018年12月某天午后內心深處那些無法漠視的哀傷。
2018年12月下旬,上證指數一度跌破2500點,基金缺乏賺錢效應呈現整體虧損嚴重狀態。彼時一位華南地區的基金經理在路演時曾斷言A股整體估值已經處于歷史最低位,已經沒有下跌空間。但他也不會想到,僅僅11個月,市面上有四只混合型基金當年凈值漲幅已然翻番,數百只偏股混合型基金凈值漲幅超50%。
但遺憾的是,直至2019年11月中旬,才能在街邊、地鐵里、火鍋店隔壁桌聽到“快買那只基金”的討論聲。
窮則思變
2016年至2018年對于公募基金行業來講是異常艱難的三年,時至今日,上證指數依然未回到2016年初3500點的水平。尤其是在基金行業迎來20歲“生日”的2018年,上證指數一度跌破2500點,公募基金生存環境之艱難接近“臨界點”。
2015年股市巨震后,權益類基金規模、份額遭遇嚴峻考驗,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份額一直處于持續縮水的窘境無法脫身。在2018年一季度,股票型基金份額降至6000億份以下,混合型基金降至1.5萬億份以下。股票型基金份額占比一度降至5%以下,混合型基金份額占比從2017年初的19%降至2018年二季度時最低的12%。
迫于生存壓力的公募基金自2016年起開始持續對接機構委外資金,市面上定期開放式債券基金和貨幣基金大行其道,公募基金總份額屢創新高,超過13萬億份。但隨之而來的機構資金輾轉騰挪頻繁造成基金凈值異常暴漲暴跌,份額不足0.5億份的“迷你基金”集中爆發,基金清盤數量持續增加,包括監管機構在內,多方聲音開始批評公募基金“舍本求末”。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會長洪磊曾直言當前短期功利主義是制約公募基金行業發展的重要原因,當前公募基金出現結構性失衡,遭遇發展困境,公募的唯一出路在于供給側改革,重回作為專業資管機構的“主航道”,行業應正本清源,投研能力才是基金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但與許知遠曾經在節目中與嘉賓爭論的“活得精致”的問題相似,絕大多數普通人依然在為最基本的“吃穿住行”問題而拼搏時,“精致”只是一個人人都向往但無暇顧及的美好“愿景”。同理,在盈利生死線附近掙扎的眾多中小基金公司選擇依賴機構委外資金也實屬無奈。
不過,公募基金行業從來不會缺乏堅守價值投資領域的“完美主義者”,這些人或許在某個時期很“自卑”,但他們頑強甚至頑固得堅守著他們的投資理念。而過去數年的“潦倒”其實也為公募基金行業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自身的機會,并且絕大多數基金公司都在對投資理念和投研體系進行重新矯正和確認,公募基金行業的投研團隊都在持續學習,建設自己的能力圈,并守護她。
過去20年來,強大的投研體系、完備的人才儲備體系一直公募基金行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少傳統基金公司和新秀基金公司過去數年間都在致力重新確立公司的競爭優勢。
眾多公募基金正在對投研體系進行重新審視。一家新銳基金公司正在從三方面搭建適合自身的投研體系。他們認為,這個體系由一個長期有生命力的價值策略體系、優秀的投研團隊和科學的投研組織、良好的投研文化和氛圍及相對充分的激勵機制共同組成。
此外,多年來不少基金公司還對內部投研團隊進行了重構。不少公司開始對優秀的投研人才和基金經理“減負”,不僅將這類人從并不擅長的管理工作中解放出來,而且對投資總監和投研總監等職務進行了細分,讓優秀的基金經理能夠專注于自己擅長的領域。
而近幾年來,公募基金行業內部變革也正圍繞著“細分”進行。首先,絕多大多數基金公司均對公司旗下產品線進行了更加明確的細分,近幾年隨著混合型FOF占領封面,不少公司成立了資產配置部門,脫離了傳統的權益投資部、固定收益投資部。而且,隨著基金產品類型持續豐富和被動投資的持續興起,不少基金公司還對權益投資部進行再細分。
第二,基金公司還對投資策略進行了細分,比如在選股層面,有新銳基金公司對選股策略進行了個股選擇、資產配置、風險管理等多層次的底層設計,并對研究團隊進行了更加明確的劃分。
第三,不同體量、風格的基金公司根據自身定位和特點設計不同的產品策略,隨著ETF產品飛入尋常百姓家,最近很火的β、smart β以及smart β+α的產品策略被持續討論,公募基金希望“資產配置+指數產品”策略能夠為投資人帶來長期價值。
除此之外,經過了多輪“牛熊”的考驗,國內公募基金行業內部也對“價值投資”進行了重新定義。在2015年之前,很多人往往將“價值投資”粗淺地與堅持投資“成長”劃上等號,而今“估值+好標的”成為重新定義價值投資的標準。近幾年追求“低估值+好標的”策略的部分基金經理備受投資者尤其是機構投資者的喜愛,更小的波動、更小的回撤幅度為不少理性投資者所喜愛,但在結構性行情和普漲行情中此類基金經理管理產品的收益不是很高。另一部分追求“合理估值+好標的”的基金經理同樣為市場所喜愛,相比第一類人,第二類基金經理能更好的把握市場機會,在回撤合理的情況下能夠最大限度做高超額收益。
以今年大熱的“核心資產”為例,第一類基金經理不會盲目追求“核心資產”,在他們看來,核心資產提法本身具有一定的誤導性,對于不同風格的投資者來說真正的核心資產并不相同,注重絕對收益,重視本金安全被這類基金經理放在了最高位置;而第二類基金經理則不會過度癡迷于低估值,在做好風險控制之后,他們更著重考量風險收益比,加強組合風險的控制,他們通過最有效率且確定性高的研究方式,依據基本面的變化和估值的合理范圍做個股性調整與風險控制,以此提高組合收益率。
但這正是公募基金最大的魅力所在,兩類不同的人群各自收獲了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認同。殊途同歸,為投資者帶來更加穩健的回報是他們的共同追求。
以上兩類基金經理是大浪淘沙后發光的“真金”,而過去數年間,公募基金行業已經淘汰很多過度激進風格的基金經理。一位業內人士近日講了一個真實案例,同一家基金公司A基金經理和B基金經理分別管理著兩只基金,A基金經理堅定看好新興產業且風格十分激進,其在2014年和2015年時把握住了股市大漲的機會,凈值跳漲。而B基金經理投資風格謹慎,在股市暴漲的2015年上半年超額收益依然不明顯,業績排名不佳,業績大幅落后于A基金經理。B基金經理當時壓力很大,但好在這家基金公司很寬容,B基金經理將其投資風格堅持了下來。而在2016年后,兩只基金凈值開始出現“死亡交叉”,B基金經理追求確定性收益的謹慎投資風格開始發威,至2019年其超額收益十分可觀,而A基金經理縮管產品回吐了整個2015年上半年的漲幅后業績則在此后數年間一蹶不振。這位業內人士慨嘆,眼看A起高樓,眼看A宴賓客,眼看A樓倒掉,現在A基金經理已經離開了這個行業,而B基金經理已經成長為真正的“明星基金經理”。
2019——神采奕奕的公募基金開啟巡禮之年
眾多基金經理2018年12月時一致認為A股已經沒有了繼續下跌的空間,他們是對的,但他們也絕不會想到2019年他們將如此幸福。
從今年的第二個交易日開始,A股開始了又一波小牛市,早在12月末已有預判的部分基金公司已開始加倉布局,不少基金公司隨后加倉并且充分享受到了今年前四個月的股市上漲紅利,絕大多數權益類基金一季度盈利頗豐。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權益類基金平均漲幅超20%,其中有9只基金一季度收益率超過50%。另據數據顯示,公募基金一季度整體盈利超6000億元,其中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分別盈利2911.13億元、2172.27億元。受凈值反彈和權益類新基金發行雙重利好推動,一季度公募基金規模暴增8000多億,非貨基規模也一度站上6萬億元關口,創下2017年以來新高。
4月中下旬后的兩周股市快速下跌,不少提前調倉的公募基金成功避險,二季度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分別虧損77.02億元、239.85億元,但長期來看,權益類基金上半年整體盈利依然近5000億元。
4月份后股市開啟結構性行情,農業、消費、醫藥、白酒、科技等核心板塊接連發力,同時MSCI二次擴容帶來投資機會、“核心資產”下半年開始強勁上漲為權益類凈值第二次普漲提供了土壤。今年7月份科創板開始,權益類基金紛紛發布公告投資科創板,一波打新行情再給權益類基金業績送上一記因涅斯塔式的神助攻,眾多公募基金業績再度起飛。
數據顯示,截至12月12日,上證指數年初以來累計漲幅僅18%,而普通股票型基金平均漲幅已高達40.80%,混合型基金年初以來平均上漲27.82%,指數增強型基金平均上漲30.51%,ETF基金平均上漲23.52%,幾類權益類基金平均漲幅大幅跑贏大盤。
另據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廣發基金旗下三只偏股混合型基金和諾安基金旗下一只偏股混合型基金共4只基金今年以來凈值已翻翻,普通股票型基金中有101只凈值漲幅超50%,混合型基金中有369只年初以來凈值漲幅超50%,另外,還有11只ETF基金年初以來凈值漲幅超50%,2019年權益類整體漲幅是國內公募基金歷史上第二高漲幅。
有業內人士表示,雖然上證指數今年也漲了百分之十幾,但異常復雜的市場環境中個人投資者能夠實現盈利的少之又少,今年真正成為公募基金的巡禮之年,基金在今年再度成為最受投資者喜歡的理財產品,沒有之一。
市場總會獎勵“水果味兒”的基金公司
網絡上曾有調侃,說收到過最甜的贊美就是一句“世人皆苦,你是草莓味兒!”
同樣,市場也會獎勵“水果味兒”的基金公司。今年新基金發行規模創下新紀錄,同時,不斷出現的“爆款”權益類基金也是市場對長期堅守投資理念公司的獎勵。
數據顯示,截至12月12日,今年以來已有900只新基金成立,合計募規模高達1.21萬億元,平均首募規模高達13.44億元,刷新近三年新高。此外,市場上還有114只基金在發,年內基金發行數量已超1000只,亦是近三年最高。
數據顯示,今年新成立基金中,債券基金依然占去大半,占比超60%,但與往年相比,權益類基金發行數量和規模明顯回暖,權益類爆款基金也頻出不窮。
今年3月,由明星基金經理付鵬博掌舵的睿遠成長價值混合成立,該曾單日吸引逾700億元資金認購。此外,7月份科創板開市前夕,包括易方達科技創新混合在內多只科創主題基金也一度引爆市場,權益類產品火爆行情并未因四月份股市急跌而降溫。
10月15日,興全合泰混合發布了認購申請確認比例結果的公告,公告顯示,該基金首日認購規模已超過發售公告規定的60億元募集上限,將如約啟動配售,最終該基金的有效認購申請確認比例為12.12%,據此測算,該基金在10月14日的單日募集金額達到494.99億元,這也是興全基金近兩年爆出的第二只“爆款”基金產品。
11月5日成立的匯添富穩健增長混合首募規模為130.87億元,是年內首募規模較大的混合型基金之一。而下半年以來,市面上首募規模在20億元以上的權益類基金超10只,這在過去幾年新發市場中極為少見。
有業內人士表示,“爆款”基金這一現象級基金產品的誕生,離不開基金公司、渠道、市場環境的共同作用。但市場尤其是機構資金更加青睞追求業績長期和能夠長期堅守自身投資理念的基金公司。而從另外一個層面講,市場已經獎勵了“水果味兒”的基金公司,同時也激勵著其他基金公司能夠重視投研體系的建設、追求長期收益,并不斷提升主動管理能力,為投資者帶來更加穩健的回報。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