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30 13:58 | 來源:雪球 | 作者:俠名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回顧一下2019年的債市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供需兩旺,債券的供給量很大,需求量也很大。
姚秋:大家下午好!非常高興今天有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對2020年債券市場的一些看法,以及我們對投資策略上的思考。
回顧一下2019年的債市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供需兩旺,債券的供給量很大,需求量也很大。在這樣一個市場里,往往會出現一個什么現象呢?債券收益率波動很大,但是恰恰相反,2019年債券收益率波動很小,這個波動區間最高的時候是4%左右,最低的時候是3.5%左右。這么小的區間,這么大的一個供給和需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們覺得債券市場在不斷回歸理性,回歸它所應該決定的因素基本面。
我們看左下角這張圖,中國從過去20年的經驗來看,每一個經濟周期其實都可以用政策的變動來解釋。政策變動背后最主要的驅動力量還是貨幣,表現形式就是有效融資工具量的活動。我們用M2和社會融資規模兩個指標來衡量,我們看基本上2—5年就會呈現一個規律性的波動。
但是到2019年,這個波動變平了,全年的M2和社融波動都是很小的,相對于之前那些年百分之十幾以上的社融,從絕對水平、從波動率上來講,都是在變平的。
但是過去的社融投放和M2,這些年高累積,產生不好的后果,就會形成杠桿率的累積。看右邊的圖,杠桿率在過去十年里上行速度非常快,上行的幅度達到了百分之百。杠桿率上行帶來的結果是什么呢?經濟增速仍然維持在6%以上。
在過去30年里面,按季度算GDP的增速都是在6.4%以上,今年開始慢慢往下走。
大家可能有一個問題,我們用這么高的杠桿率增長來維持經濟增速不破6%到底值得不值得?我們這里不做價值判斷,這也不是我們關注的領域。我們只用客觀事實來展現一下兩個直接不好的后果。
過去五年,債券違約率不斷上升,2014年違約只有5家,2019年59家,反映在信用利差水平達到了歷史最高點,雖然從去年開始到今年有一個慢慢下行,但是信用利差仍然在創新高。
第二個就是監管套利。監管套利非常嚴重,從2015—2018年這段時間,非標的金額不斷上升,最高達到了20多萬億,2018年初開始不斷下降,下降速度雖然不太快,但是跟它相伴隨的活躍度更高的是P2P,2018年開始下降,這個下降趨勢并沒有結束,存量規模還很大。
到目前這個階段,我們看到經濟處于比較艱難的階段,增速在6%附近。不可以往下掉,因為掉下去之后有很多不好的后果,但是經濟的結構還是比較差的。我們看右邊的圖,在GDP的貢獻里面,工業在GDP占比是在不斷下降的,建筑業占比在2009年之前是在緩慢下降的,但是到2010年之后,也就是最近十年,這個占比又被人為的拉了起來。什么原因?大家可能都知道,2009年四萬億的刺激,后面若干次基建的刺激。
橫向對比一下美國,美國在過去三四十年里面,制造業的占比是在緩慢下行,建筑業占比也在緩慢下行,中國的占比絕對比美國高很多,建筑業過去還是在上升。所以結構調節任重而道遠,這兩年確實在做一些好的改變,但是我覺得這種改變僅僅是一個開始,而不是結束。
我們能不能讓這種改變來得快一點,其實不可以,我們還必須把經濟中的政策用好,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如果快一點的話,經濟下行速度會非常快,而且負面影響會非常大。我們看到了PMI從業人員指數和城鎮調查失業率狀況來看,不是那么穩,再看研究生報考人數,最近四年來看每年都10%以上的增速,最近三年接近20%,這肯定不是一個好現象。
人力資本在社會中的分配,我們覺得在未來有可能會有階段性的下降。看下面這張圖,這是中國的人均GDP和工資總額對比情況,過去十年工資總額高于GDP增速,但是后面我們覺得這個指標可能慢慢向下,GDP增速可能會比工資總額的增速略微快一點,這就比較接近美國的情況。上面的圖是美國的情況。這個會說明什么呢?說明人力資本在財富分配中的比例慢慢變小,這對經濟下行斜率的變化是有好處的。
另外一個對變化有好處的就是財政收入在GDP中的占比,還是以中美對比來看一下這個情況。美國的財政收入占GDP20%以下,中國還是20%以上,所以我覺得減稅降費也是一個開始,后面雖然難度很大,但是只要堅持做下去,對經濟的長期發展一定是個好事。
人力資本的占比下降,財政收入的占比下降,經濟中的無限的融資需求不斷被壓降,這就會導致債券收益率也會隨著這個時間慢慢地下,對權益市場股票收益率也會隨時下降。所以我覺得對權益市場也是個好事。
但是還有另外一個條件,就是相對總市值的變化,美股近十年為什么這么長遠呢?就是它的相對總市值是在下降的,也就是說回購的金額大,企業上市的金額相對沒那么大。
再回到債券市場,我們看目前的債券市場收益率是在一個什么樣的位置。基本上1—10年各個期限數據來衡量,都是處于一個歷史的四分之一分位,我們覺得經濟增速既然已經創新低,這個收益率水平跟隨經濟增速的水平創新低是大概率事件,但是短期很難預測,我們也很難說這個節奏到底怎么走。但是如果以3—7年的中期維度來看,我們看這個概率是很大的。
貨幣政策一個重要的晴雨表就是資金面的變化狀況。我們覺得量和價兩方面來看,資金面對債市的影響變得更可預測更友好。央行很關注這個資金市場的松緊度,貨幣投放也能滿足市場的合理需求。從價來看,MLF開始進入下行周期,下行斜率比較平緩的。
2018、2019年另外一個對債券市場很高的一個變化,就是境外機構投資者對國內債市的增持,我們覺得后面像口行的債等等,都有望獲得境外投資者的青睞。
另外一個大家關注的就是信用違約狀況,2018年開始違約不斷地走高,未來能不能緩解?從這樣一個數據來看,一等級信用債發行到期狀況,看到在2022年之前,到期狀況都不會顯著的變少,2024年之前都還有很多。所以,我們覺得對一等級債券市場這種違約率不可能過于樂觀的預期。
轉債市場從2018年下半年到目前抑制熱度很高,但是我覺得這個市場里面投機的氛圍是比較濃的。為什么這么講呢?絕對的量跟對轉債的需求相比,需求更大一些,以目前市場的轉債市場為例,比較好的轉債都在20%,30%的水平,轉債價格已經接近了130元。我覺得這是一個輕度泡沫化的一個變化,未來我們會關注什么時候能壓縮,如果能壓縮到比較低的水平,可以用稍微大的窗口去等待。
總結一下,我覺得債市的展望,就是資金面不會成為一個明顯的利空因素。我覺得未來從央行貨幣政策套利的空間也沒有那么大,之前比如說經濟向好了,貨幣還很松,在這個里面找一個合力去挖掘機會,我覺得未來這種機會的挖掘不是那么容易。第二個就是經濟脫離高速增長區間,經濟基本面決定債券收益率中樞,階段性事件沖擊導致震蕩,下行趨勢中靜態低收益品種可能成為長期贏家。第三是違約有序化常態化,未來高收益債市場慢慢形成。第四是外資對國內債券資產的青睞度有望進一步提升。
落實到策略層面,來看這個圖,我覺得債市兩個比較平行的機會,一個是高等級債,另一個是高收益債。下面這個是利率債的走勢,未來隨著收益率不斷地波動式下調,在收益率高點的時候,加大配置力度,低點的時候,適當降低一點配置力度,我覺得這是比較好的策略。2019年的時候,我們執行了這樣一個策略,我覺得未來都是這樣一個狀況,大的機會在利率市場比較難把握,但是這種波段機會放長,把區間放大一點的話,還是能夠捕捉到的。
另外一個就是高收益債,整體收益水平再往上走的空間不是很大,但是違約率還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所以我覺得在這里面可以用專門的產品去對接高收益債的市場。像我們平時大家耳熟能詳的開放式的產品,或者是一年定開的產品就不適合投資高收益債,需要募集一些專門投資于高收益債的產品,在這種產品在市場上還沒有出現之前,這個市場還是處于萌芽期或者培育期,但是這個市場我覺得未來一定是個大市場,大家在里面也一定大有可為。
對于新華固收團隊,我們一直執行的是固收+的策略,或者固收增強策略。過去兩年,我們也是差中選優的策略,債的收益率下降了,股票看起來也沒那么好,但是,除了股票債券之外,房地產變差的幅度更大,而其他的資產比如說P2P、非標大量的違約,所以我們覺得股票債權看起來相對更好一些。
所以在這樣一個策略之下,我們從股票純債和轉債三個方面找配置機會。當然在配置時一定要控制好總的風險敞口,在股票上我們放大敞口,債券上適當縮小敞口,這樣整個組合在不利事件發生的時候,可能有盡量小的跌幅,而不至于發生不可承受的跌幅。
具體在做的時候,我們會做一個小的分類,把每類資產進行進一步細化。比如對純債類資產,我們會分成利率債和信用債,利率債里面也會分成國開、非國開、十年期、五年期里面。轉債里面,我們也根據不同轉債影響因子的不同做不同的分類。股票里面我們也會做分類。
其實我們這種做法還是一個自上而下的投資,但是,自下而上的環節也不能缺,因為只有你適當做一些自下而上的研究,才能夠有的放矢做自上而下。
流程就是這樣的,去做小類資產的分類,然后去做各種輸入,變量的輸入、預期收益率分布、相關性的矩陣,調整比例參數,各小類資產的比例參數,輸出結果的執行,以及動態維護的過程,這就是我們一個總的框架。
最后想借此機會對長期以來支持我們的機構投資者,對各位領導、各位同仁長期以來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謝。因為我們這個團隊也是一個比較新的團隊,2016年成立,但是成立之后我們風格也比較明顯,后面我們也會繼續秉承這種風格,敏于研究,精于思考,為投資人提供優質服務,也希望各位投資人一如既往的支持。 謝謝大家!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