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0 07:58 | 來源:證券日報 | 作者:俠名 | [科創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一年來,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審核工作亮點是問詢及回復的及時公開,堅持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注冊制理念。”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也是科創板經...
來源: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張歆
科創板審核啟動一年,通過注冊企業即將滿百。
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截至3月19日17:00,科創板注冊生效的企業數量達到98家,距離“滿百”僅一步之遙。而此時,距離上交所科創板發行上市審核系統正式上線運行(2019年3月18日)恰好一年。此外,記者統計發現,一年來共有214家企業申報科創板IPO,除98家已經通過注冊環節外,還有12家提交注冊,2家終止注冊,1家不予注冊,25家終止審核,4家上市委審議通過,其余72家企業則分別處于受理、問詢或中止等較早期流程。
“一年來,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審核工作亮點是問詢及回復的及時公開,堅持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注冊制理念。”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也是科創板經驗中最值得推廣的。”
上交所曾多次表示,公開化的問詢式審核是科創板發行上市審核的重要機制,目的是為了“問出一家真公司”,同時讓市場主體在信息充分披露基礎上,對公司的質量和價值進行投資判斷。記者注意到,科創板問詢環節直指科創成色是否充足、關聯交易定價是否合理、盈利能力是否可持續、實際控制人的持股結構等焦點問題,部分科創板申報企業甚至是在經歷了五六輪的問詢后才能迎來上市委會議。而且,對于信息披露的違規行為,監管也是“秒響應”,并直接問退了部分科創屬性不足的企業。
“科創板運行比較平穩,符合市場預期,其最大特點是包容性,提高了審核效率,縮短了審核周期,這是其最大的優勢。”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3月19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適應不同發展階段和特點,企業的多套IPO標準和注冊制發行機制是科創板的亮點和制度創新之處。”
第一創業(7.100, 0.09, 1.28%)證券承銷保薦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經理李興剛也強調了科創板在包容性方面的創新。李興剛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科創板允許優質的虧損企業、同股不同權以及紅籌企業上市,為急需資金的創新企業提供了融資渠道,差異化的上市標準充分激發了科創企業的活力。同時,科創板實行保薦機構跟投制度、高管及核心人員參與配售制度也是科創板創新亮點。”
不過,董登新認為,科創板目前的新股供給還是偏慢,其包容性的重要體現之一就是能容納更多企業,這一點距離市場預期有差距。而且,這個差距甚至在科創板交易運行環節也有體現。
“如果水池太小,科創板無法平滑大資金和大機構的進出,也就沒有辦法實現大資金、大機構的長期駐扎。”董登新表示,“交易所要想方設法尋找、吸引穩定可靠的上市資源,并建立篩選機制,上交所可以主動與新三板對接,從精選層尋找優質資源,調動科創企業轉板積極性。”
對于新證券法實施背景下注冊制的推進,王驥躍則建議,進一步明確注冊環節的審核內容,明確哪些事項屬于重大信息披露要求事項,并提高注冊環節的透明度。此外,還應進一步提高注冊環節的可預期性。
李興剛強調,其余板塊可借鑒科創板實行注冊制,但在具體標準上,也要設定與科創板形成互補并符合自身定位的條件,使得科創板、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在定位、需求及服務對象上有區分,促進注冊制發揮出更有利于不同板塊的積極作用,從而推動資本市場平穩發展。
對于創業板即將開啟的注冊制改革,王驥躍認為,創業板是存量市場,已經開板逾十年、擁有近800家上市公司以及超過千萬投資者參與,創業板改革關系到更多上市公司與投資者。此外,創業板改革,要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要提升市場效率、要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入口開放是大勢所趨,但不應僅聚焦于入口的開放,更應該聚焦于改革方案與改革過程對既有市場和既有投資者合法權益的關注,更應該聚焦于用市場化方式加速淘汰劣質公司。
李興剛則對科創板退市制度提出建議,“除了目前規定的財務、交易等方面的退市指標之外,還可以根據科創板的科創屬性,建立上市公司高科技人才儲備、專利技術、研發成果創造等方面的退市指標。如若企業高科技人才流失嚴重,科技含量大幅下降,就應該考慮是否讓其進入退市程序。”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