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0 04:08 | 來源:證券日報 | 作者:倪楠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免費提供“云服務”一方面可降低當地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幫助企業復工復產,減少疫情影響,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用戶習慣,有利于后續“云服務”企業自身業務的擴大。...
隨著復工復產的逐步推進,各個企業在疫情期間的多元化工作方式也逐漸顯現出來,其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便是對涉“云”產品服務的使用。對于涉“云”產品服務的使用,不僅有助于企業的復工復產,也讓涉“云”企業自身進一步走進大眾視野,獲得了更多的關注和熱度。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對涉“云”產品服務的使用,以及對于涉“云”企業的發展,都得到了政策和資本市場層面的相關支持。依托工業互聯網促進傳統產業加快上線上云,有助于發展數字經濟新業態,助力產業升級。
多地使用涉“云”企業產品
疫情期間各行各業有效利用“云服務”開展相關工作。3月18日,天津市首例涉疫情侵犯知識產權案在和平區人民法院“云上”開庭審理,審判人員、被告人、公訴人、辯護人分處四地,借助互聯網以及遠程視頻參與庭審,全程零接觸。2月3日起,北京市法院系統開啟網上審判“云模式”,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出行聚集。上海、山東、陜西等多地紛紛啟動應對疫情工作的遠程醫療“云平臺”。
除此之外,各地方政府也在為當地企業提供更多使用“云服務”的便利條件。河南省為當地企業提供免費的“云服務”,其中首批免費提供的云服務包括河南聯通的云視頻、遠程辦公,河南移動的云視訊、疫統計,河南電信的天翼云會議、體溫快速篩查,阿里云計算的疫情防控智能服務平臺、釘釘員工健康數字防護,用友網絡的營銷云、人力云等。浙江省推出的“We+抗疫暖企云服務平臺”也正式上線,助力企業化危為機、搭建政策暖企、科技幫扶和訴求響應的平臺。
相關券商人士對記者表示,免費提供“云服務”一方面可降低當地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幫助企業復工復產,減少疫情影響,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用戶習慣,有利于后續“云服務”企業自身業務的擴大。
電信專家馬繼華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多數傳統企業“上云”還處在相對初級的階段,有的地區因為本地云計算公司能力比較強、推動較為積極,所以“上云”的數量相對較多,有的地區則“上云”企業較少。
馬繼華認為,企業“上云”需要多方面支持和推動,也需要各方面數據的打通。對于大型企業,“上云”往往是要改變其內部組織流程等,所以內生性的難度比較大。對于小型企業,“上云”在初期甚至會提高其成本,這個門檻需要通過多方面的支持以便打穿,門檻打穿之后,后期會通過效率的提升得到較高的回報。
政策+資本雙支持
值得關注的是,3月1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對“互聯網+”、平臺經濟等加大支持力度,發展數字經濟新業態,催生新崗位新職業。依托工業互聯網促進傳統產業加快上線上云。
上述券商人士表示,目前餐飲、零售等諸多傳統行業由于疫情的影響,線下場景服務受限,政策層面鼓勵依托工業互聯網促進傳統產業加快上線上云,形成“線上云上”服務模式,更好地服務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工業互聯網、5G和數據中心已經全面列入了新基建之中。從原理看,數據中心是后臺存儲和處理,5G是中間的通信傳輸,工業互聯網是前端的應用,可以構成基本的閉環。”馬繼華表示,在企業“上云”之后能夠用好這些,讓云計算發揮更大作用,達成產業升級。
哥本哈根大學區塊鏈與電子市場研究中心博士研究員韓海庭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產業信息化和數字化也會加快社會治理能力的提升,為經濟核算、宏觀調控、精細化管理提供決策依據和基礎設施。
“我國倡導信息化和自動化發展及融合已經多年,但是企業側始終沒有非常大的積極性,主要是因為短期經濟效應不明顯,內部驅動力不足等多方面原因,疫情期間更多的企業意識到擁抱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優勢。”韓海庭表示,未來越來越多的企業“上線上云”,不僅僅推動“云服務”的發展,相應的高速通信、先進計算和數據存儲等企業也會迎來一波良好的發展機會。
馬繼華認為,疫情期間“云”的概念深入人心,人們對云計算的接受程度大大提高。“云服務”企業迎來了比較好的發展機遇,但哪家企業經受住了考驗,哪些“云服務”商能力強,需要時間的檢驗。
上述券商人士認為,疫情期間人們對線上消費、線上娛樂、線上辦公、線上教學等都有較大需求,這些都需要“云服務”產品的相關支持,預計提供相關“云服務”產品的公司的市場規模及盈利都有可能大幅提升。
除了政策上的相關支持,事實上資本市場在相關“云服務”等科技企業的發展層面也有所支持。如科創板重點支持的六大領域里面就提及了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
上述券商人士表示,融資和價值發現是資本市場重要的功能,資本市場可以為“云服務”產品公司提供融資,進而使其擴張產能,增加研發,為傳統產業加快上線上云提供支持,還可以通過價值發現功能篩選出優質企業。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