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9 04:02 | 來源:中新網 | 作者:郭超凱 | [科技]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新冠病毒可通過呼吸道飛沫和接觸等途徑傳播,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為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避免交叉感染,功能各異的機器人在疫情防控中被派上用場。...
“大家好,可愛的小花生來給大家送飯了。”這是送餐機器人“花生”在為新冠肺炎患者配送飯菜。疫情期間,在廣東省人民醫院的新冠肺炎隔離病區,一到用餐時間,這個身高1.2米,身體隔成三層的機器人送餐員便會在病區樓道里忙碌起來,一邊前進一邊循環語音播報。
新冠疫情的出現,讓民眾的衣食住行和社會運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送餐機器人到紅外熱成像系統測溫,從“云課堂”到無人機抗疫……一系列技術在此次疫情中成為“風口”,方便了人們在特殊時期的生產生活,切實解決基層防疫的痛點。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張洪忠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上述技術在疫情之前便存在,但新冠疫情的出現提供了應用場景,推動了技術應用的進度。疫情期間,這些技術為民眾工作生活帶來極大便利,作用有目共睹。
新冠病毒可通過呼吸道飛沫和接觸等途徑傳播,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為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避免交叉感染,功能各異的機器人在疫情防控中被派上用場。
智能助理機器人可進行居民回訪、外來人員排查和健康監測,并針對重點人員信息進行記錄和定期跟蹤。紅外熱成像測溫機器人在醫院、機場和車站等人員密集場所進行排查,大幅緩解接觸式測溫可能引發的安全問題。智能消毒機器人可針對患者、醫廢等高危目標進行全方位消毒操作,減少醫務人員的接觸,降低交叉感染風險。導診、送藥、消毒、巡檢……各式機器人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新冠肺炎疫情還催生了中國數字化時代最大規模的云辦公、云課堂,加速了數字化、云端化的變革。2月3日,春節假期結束后的第一個辦公日,成千上萬的職場工作者借助釘釘、企業微信等辦公軟件線上辦公。中國外交部鼠年的第一場例行記者會更是直接在微信上舉行,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微信群中答記者問。
此外,中國教育部頒布的“停課不停學”的通知,也讓教師們把課堂搬到了線上。疫情之下,城市封禁、民眾居家隔離。這期間,通過視頻面試參加“云招聘”、清明期間“云祭祀”悼念先人、借助各地景區開發的APP“云賞景”等紛繁復雜的需求和場景,都被互聯網技術一一實現。
對此,張洪忠認為,“云辦公”“云課堂”使民眾將工作生活從線下轉到線上,雖“遠在千里之外,但雞犬之聲可相聞”,互聯網技術讓居家辦公、居家學習、居家生活成為一種可能。
疫情期間,科技在改變人們衣食住行的同時,也在藥物研發、病毒溯源、疾病治療等“抗疫主戰場”發揮著關鍵作用。在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科技戰“疫”作為主線,貫穿始終。
“如果不了解病毒結構,不弄清致病機理,不掌握流行機制,就沒有辦法科學防控。”中國科技部生物中心原主任、清華大學國際生物經濟中心主任王宏廣認為,疫情給科技工作提出了新命題。
疫情暴發以后,一場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的科研攻關戰隨即打響。1月2日,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確定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序列;1月7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從臨床樣本中成功分離病毒;1月10日,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正式用于新冠肺炎的實驗室診斷……中國有關部門組成科研攻關組,確定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檢測技術和產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動物模型構建等五大主攻方向,科技戰“疫”。
當前,以武漢為主戰場的中國本土疫情傳播已基本阻斷,但新冠肺炎仍在全球蔓延。而要真正解決新冠病毒傳染問題,唯有依靠疫苗。
值得慶幸的是,現階段疫苗研制已取得重大進展。目前,全球范圍內共有5款新冠病毒疫苗進入人體臨床試驗,中國獨占3款。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團隊的腺病毒載體疫苗已于4月9日開始招募二期臨床試驗志愿者,這是全球首個啟動二期臨床研究的新冠疫苗品種。
在這場全民抗“疫”的戰斗當中,科技已當仁不讓成為抗疫的先鋒軍,并在潛移默化之中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