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1 02:19 | 來源:中國證券報 | 作者:羅晗 | [銀行]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5月國債期貨價格走低、現券收益率上行,債市出現“牛轉熊”的勢頭,波動較劇烈。
5月債市“跌跌不休”,跌幅、跌速為近年少見。隨著托管數據出爐,債市下跌背后的多空角逐浮出水面。數據顯示,5月商業銀行繼續增持,而廣義基金大舉減持,分別是當月多空陣營的主力。
銀行買 基金賣
5月國債期貨價格走低、現券收益率上行,債市出現“牛轉熊”的勢頭,波動較劇烈。從托管數據看,商業銀行此時果斷地表現出傳統債市多頭主力的擔當。綜合中央結算公司和上海清算所數據,5月商業銀行債券托管面額環比增逾萬億元。其對利率債的增持最為顯著,持有的國債、地方債、政策性銀行債分別增加1986億元、7348億元、1645億元。不難看出,5月新增的萬億量級政府債券被商業銀行買走了大部分。
與商業銀行大舉增持形成對比的是,廣義基金托管面額5月環比減少逾3000億元。其中,廣義基金在上海清算所的托管面額減少6233億元,在中央結算公司的托管面額增加了2702億元。這反映出廣義基金對各類品種的不同態度。
5月,廣義基金托管的超短期融資券面額大幅下降,環比減少715億元。廣義基金的同業存單托管面額在各類機構中減少最多,為3462億元。
同樣在“減持”的還有證券公司,其主要券種托管規模環比減少逾300億元。其他機構來看,境外機構主要券種托管規模環比增逾千億元,增量主要為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保險機構主要券種托管規模環比增長逾700億元。
興業證券黃偉平團隊認為,5月廣義基金和證券公司配置動能減弱,可能與非銀整體規模壓力有關;而重利率輕信用,可能與博弈利率調整后的交易機會有關。境外機構方面,5月盡管有人民幣匯率貶值以及債市調整等“逆風”,但外資買債增幅創出近一年新高。這其中的核心邏輯是發達市場貨幣政策“大放水”,中國債市開放深化,以及中國債券資產的高性價比,這些因素驅動外資持續流入中國債市。
機構去杠桿明顯
分券種來看,變化最突出的當屬同業存單,其托管規模5月環比減少5299億元。不過這也有跡可循。數據顯示,一級市場上,5月同業存單凈融資額為-5826億元,歷史罕見。
分析人士認為,這背后是銀行在去杠桿。質押式回購情況則印證了更為廣泛的機構去杠桿行為。截至5月底,銀行間市場質押式回購余額為4.38萬億元,環比減少約3000億元,廣義基金質押式回購余額下滑最多,為1729億元;商業銀行、證券公司質押式回購余額分別下滑567億元、484億元。
黃偉平團隊指出,質押式回購凈融資額與杠桿率走勢一致。5月,廣義基金杠桿率由1.11下降至1.06,證券公司杠桿率由2.58下降至2.195。
“5月資金利率中樞走高,央行持續寬松政策預期出現一定程度逆轉,機構紛紛降低債券投資杠桿水平。另外,6月需要面對資金跨季考驗,降杠桿也是未雨綢繆之舉。”該團隊表示。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