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30 04:22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李宏策 | [科技]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ITER是當前世界規模最大、耗時最長、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計劃之一。法國總統馬克龍稱其是“未來的希望”,韓國總統文在寅贊其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計劃”。...
位于法國南部卡達拉舍的ITER施工現場鳥瞰圖。圖片來源:ITER國際組織網站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7月28日在法國總部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專門致賀信,7個成員方(35個國家)代表參加儀式。這一工程為何如此重要,中國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科技日報記者就此專訪ITER國際組織總干事辦公室行政事務官蘇明星。
“最偉大的科學計劃”進入新階段
ITER是當前世界規模最大、耗時最長、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計劃之一。法國總統馬克龍稱其是“未來的希望”,韓國總統文在寅贊其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計劃”。
ITER主要目的在于模擬太陽產生能量的核聚變過程,因此其核心裝置“托卡馬克”被稱為“人造太陽”。ITER項目將為大規模實現可控核聚變提供概念實證,并為未來的商業核聚變做基礎科學和工程準備。如果取得成功,人類將有望獲得幾乎用之不竭的能源。
蘇明星介紹,28日的安裝啟動儀式標志著ITER進入安裝階段,由此前接收成員國部件等前期籌備工作正式轉換到組裝工作。到2024年年底,ITER施工方將按照工作進度表接收和安裝托克馬克裝置的各主要大型部件及輔助設施。完成主要部件安裝后,計劃2024年年底到2025年年底開始進行冷測試調試工作,并在2025年12月實現第一束等離子體,這將標志著ITER由安裝階段轉入運行階段。
疫情下,中方人員堅守一線
根據協議,歐盟、中國、美國、日本、韓國、印度和俄羅斯共同資助ITER項目,其中歐盟承擔約45%,其他6方各承擔約9%,資助包括資金和實物兩個部分。
蘇明星表示,中國共承擔了ITER計劃的14個主要采購包,具體包括磁體支撐、極向場線圈、校正場線圈、磁體饋線等重要的核心設備。截至目前,中方承擔的采購包全部進展順利,沒有出現延誤,部分器件已經完成并已運抵法國安裝到位。
今年3月至5月,歐洲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法國實施了全國隔離措施。在此情況下,ITER非常重視疫情防護。ITER總干事比戈表示,在歐洲疫情暴發前該組織就已經采取防護措施,要求現場施工人員必須佩戴防護口罩。ITER組織還得到中國、韓國捐贈的醫療防護用品,有力保障了現場施工的持續進行。
蘇明星介紹,在ITER國際組織所有職員的共同努力下,包括職員家屬在內的數千人保持著零感染,總干事比戈將此稱為“ITER奇跡”。
另外,工作在法國ITER國際組織的103位中國工作人員在疫情期間堅守在一線,通過實際工作獲得了各方的高度認可。比戈總干事在啟動儀式上特別指出,ITER有很多中國職員,他們工作敬業、努力,他對中方職員表示感謝,希望他們繼續保持工作熱情直至ITER最終成功。
蘇明星介紹,身在法國的中方職員在看到習主席的賀信后感到非常振奮,深受鼓舞,表示將繼續堅守崗位,積極努力工作,不辜負期望,為中國未來核聚變事業作出應有貢獻。
未來之路需要攜手前行
比戈在啟動儀式上致辭表示,能源造就了生命,核聚變是大自然的饋贈,人類的進步是認識大自然、利用大自然。回顧過去,認識核聚變的路已經走了很久,100年前,科學家首次提出恒星源源不斷的能量來自于氫聚變。60多年前,第一個托卡馬克裝置在蘇聯建成。ITER計劃得益于百年來科學家的不斷探索,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面向未來,利用核聚變正變得越發急切,在氣候變化威脅下,人類愈發需要聚變這一清潔和取之不竭的“奇跡”能源。而ITER接下來的路將面臨更多挑戰,安裝設備就像在復雜的時間軸上組裝一個三維拼圖,每一個方面都必須精密的協同配合。比戈感謝35個參與國的支持和貢獻,他最后強調,在人類獲取清潔能源的重大使命下,ITER將不斷前進,抓住歷史機遇,不能失敗。
作為ITER項目的見證者,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孫玉明公參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ITER計劃展示了人類的雄心。安裝啟動儀式具有歷史意義,這是ITER計劃重要的階段性節點,也是14年來參與各方共同努力的結果。ITER計劃不斷取得進展,表明重大科技問題和重大主題必須通過國際合作,特別是在當前形勢下,這將有助于各方提振合作信心。
正如習近平主席在賀信中強調的,“全球正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峻挑戰,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攜手前行、共克時艱”。
“iter”一詞在拉丁語中意為“路”。ITER在合作之路上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向世界發出明確信號:攜手合作、互利共贏才是人類通向未來的光明之路。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