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3 10:25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潘玉蓉 | [保險]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本質上,萬能險賬戶接近于投保人在保險公司開立的現金賬戶,在資金未取出時,由保險公司代為投資。今年一季度,全行業保險資金的財務投資收益率為1.16%,受疫情沖擊,利...
今年,隨著市場利率震蕩下行,寶寶類貨幣基金回報降至2.5%上下,以債券資產為主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也普遍下行,一年期產品大部分在3%至4%之間。
在此大趨勢下,萬能險的收益顯得格外打眼。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1400余只萬能險產品里,不難挑出結算利率在5%以上的產品,甚至還有6%的萬能險在售。在理財市場收益普遍下行之時,萬能險何以成為一個獨特的存在?
本質上,萬能險賬戶接近于投保人在保險公司開立的現金賬戶,在資金未取出時,由保險公司代為投資。今年一季度,全行業保險資金的財務投資收益率為1.16%,受疫情沖擊,利息、股息、租金、證券買賣收益下行的影響,整體收益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顯然,從結果來看,保險公司的投資實力并不支持向市場提供這么高結算利率的產品,但為什么萬能險卻如此“堅挺”?歸根到底,是保險投資端向產品端的傳導機制出了問題。
在保險投資端,經濟增長、利率水平、股息派發、疫情等因素都在影響著保險投資收益的落袋。隨著低利率潮在全球蔓延,面對將來可能出現的長期低利率環境,保險投資的遠端壓力也是不容置疑的。
保險公司銷售萬能險,5%~6%的投資收益給投保人,再加上手續費傭金等渠道費用,負債成本上到了6%~7%。在當期的投資環境下,保險投資部門該去哪里找如此高收益的“低風險資產”?這是個明顯的矛盾。
但在產品銷售端,保險公司面臨的則是另一重“增長壓力”。疫情影響下,傳統保險業務銷售乏力,而完成增長任務卻是相對剛性的。雖然萬能險的投資賬戶和保障賬戶是分類統計的,能直接帶來的保費并不多,但是萬能險卻可以配合其他銷售動作,拉動保費增長。
其實,萬能險結算利率本來也不固定,是可以隨行就市調整的,但有保險公司擔心下調太多就失去相對優勢,或者觸發退保,于是仍然選擇用比較高的結算利率來維系業務。
不同的部門固然有不同的考量,要想將投資壓力傳導到保費端,必然是一個難題。雖然強化保險公司資產負債管理的監管規則和操作細則有很多,但是如何兼顧眼前利益和長遠發展的問題,是對保險經營的“靈魂拷問”。
投資收益不及負債成本的上漲,將對保險公司造成利差損,在日本和美國都有先例。利差損嚴重時可以導致保險公司破產,危及行業發展基礎,是一頭巨大的“灰犀牛”。
近期,因為萬能險收益率過高的問題,銀保監會人身險部分批約談了12家人身險公司的總經理和總精算師。據了解,被約談的公司中,已有部分公司萬能險的結算利率低于實際投資收益。
此次監管約談傳遞的意思很明確,萬能險結算利率要下調,這與當前理財市場整體收益率下行趨勢是一致的。如今,寶寶類貨幣基金產品的收益已經降至2%、3%一線,同為固收類性質的萬能險產品保持5%以上也是不切實際的。保險公司是時候引導客戶降低收益預期了。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