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5 09:24 | 來源:東方財富網 | 作者:俠名 | [IPO]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科創板申報企業數量已突破471家,其中206家企業注冊上市,而剩余企業中,23家已提交注冊,38家企業在上市委員會上審核通過,123家已經獲得科創板問詢,僅18家企業為已受理....
????????自9月4日后,證監會每周下發的批文數量均為個位數。10月31日至11月3日區間,證監會下發的批文數量更是只有2家。
????????而在此之前,如9月4日當周,證監會核發的IPO批文數量以及同意注冊的IPO企業合計達15家,下半年以來IPO批文下發和允許注冊數量最多的一周(7月31日當周),證監會更是同意了18家企業的IPO申請。
????????科創板上市節奏放緩
????????截至目前,科創板申報企業數量已突破471家,其中206家企業注冊上市,而剩余企業中,23家已提交注冊,38家企業在上市委員會上審核通過,123家已經獲得科創板問詢,僅18家企業為已受理待反饋。
????????從目前的審核節奏上看,科創板的各項審核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數據發現,近期,科創板企業上市出現放緩趨勢。
????????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以來,科創板上市企業數量合計116家,其中下半年(7月以來)上市企業數量合計75家,其中7月份上市27家,8月上市22家,9月份上市18家,10月份則僅有8家,11月截至目前尚沒有一家企業成功上市。
????????而在這背后,從全市場來看,證監會批文下發速度也顯著放緩,連續7周證監會核發批文和允許注冊企業為個位數。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科創板合計有23家企業提交注冊,但尚未獲得證監會同意。其中時間最早的企業莫過于天能電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能電池”)。
????????天能電池IPO申請于2019年12月30日獲上交所受理,2020年7月6日獲科創板上市委員會審議通過,次日公司提交了注冊申請,但時至今日,天能電池排隊時間已長達10個月之久,叩開上市大門卻依舊“遙遙無期”。
????????此前,天能股份股東“突擊入股”、資產負債率較高關聯交易等問題受到市場和交易所重點關注。此外,今年5月,其母公司天能動力遭遇沽空機構狙擊,被質疑存在嚴重財務造假行為。
????????此外,還有部分企業在上市委會議通過后,想提交注冊卻遲遲不能成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行,目前科創板有34家公司處于上市委會議狀態。其中,22家企業過會時間超過半個月但尚未提交注冊。
????????時間跨度最大的包括成都極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康眾數字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海優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杭州愛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東聚石化學股份有限公司等,其最新更新時間均為9月29日,但尚未提交注冊。
????????“按照程序,過會企業在提交注冊之前,還需要對科創板上市委的審核意見做出答復,這些問題以及回復情況都是因企業而異的。”華南一家中型券商投行部人士受訪指出。
????????年內22家企業終止申報
????????除了部分企業審核進程放緩之外,今年以來,科創板還終止了22家企業的IPO申請,其中9家為2020年申報的企業。申報時間最早的慧捷(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從2020年5月20日申報獲受理,到8月10日,主動撤回材料歷時不到3個月。
????????此外,今年還出現3例在注冊階段終止IPO的企業。如博眾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IPO申請于2019年4月21日獲得受理,2019年12月19日提交注冊申請,但2020年4月24日,證監會發布科創板股票發行注冊程序終止通知書,決定終止其發行注冊程序。
????????另一例創鑫激光的上市之路也頗為曲折,深圳市創鑫激光股份有限公司于2019年4月2日IPO獲得受理,同年11月14日,創鑫激光IPO過會,2019年12月27日創鑫激光提交注冊。但歷經10個多月的等待后,10月26日晚間,創鑫激光主動撤回IPO申請。
????????此外,今年6月10日過會的天益醫療,6月18日提交注冊,但在10月29日終止注冊。
????????此前,證監會發布了《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征求意見稿)》。其規定,檢查對象確定包括隨機抽取和問題導向兩種方式,自收到審核、注冊部門書面檢查通知后十個工作日內,被檢查對象撤回首發申請的,原則上不再對該企業實施現場檢查。但該企業在撤回申請后十二個月內再次申請境內首發上市的,應當列為檢查對象。
????????11月3日晚間,上交所制定《推動提高滬市上市公司質量三年行動計劃》也指出,深化“入口端”和“出口端”建設。深入推進科創板建設和注冊制改革,按照國務院金融委和證監會部署,推動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從源頭把好上市公司質量關。
????????一位接近交易所的投行人士表示,由于多數項目在審核問詢環節就已清楚自身問題,因此較多情況下在與監管層的溝通下選擇了主動放棄,而“自發退出”趨勢也體現了監管層的市場化審核特點。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