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6 10:19 | 來源:中國證券報 | 作者:王宇露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國內量化投資迅猛發展,無數量化私募如雨后春筍一般冒出,量化私募的競爭也進入白熱化階段,人才成為這一階段各方的必爭之地。...
近兩年來,量化投資的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人才成為各方必爭之地,不少量化私募都開始聘請獵頭挖人,并且在全球進行著“搶人”的戰略布局。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為了搶奪人才,有量化私募機構甚至要支付給獵頭候選人薪資的25%作為獵頭費,一年甚至要為此花費上百萬元。
盡管人才稀缺,量化私募的選擇依然比較謹慎,淘汰率也非常高。對于優秀的人才,機構更是費盡心思,使出“十八般武藝”留住人才。除了分紅之外,還有產品跟投、股權激勵等措施,更有機構表示要幫全部員工實現財務自由。
全球“搶人”
近兩年來,國內量化投資迅猛發展,無數量化私募如雨后春筍一般冒出,量化私募的競爭也進入白熱化階段,人才成為這一階段各方的必爭之地。
一家南方的量化私募總經理向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今年是個量化大年,很多量化機構都在大幅度招人,我們今年也至少面試了幾百個候選人,這些都是獵頭推給我們的。目前我們跟內地還有香港頂尖的量化獵頭都有合作,他們每幫我們成功推薦一個人,我們就要支付該人年薪的25%作為獵頭費。”
“最近一年我們招了很多人,坦白地說,國內和國外的金融獵頭,大部分人都知道我,在海外都有8個獵頭為我們服務,不停為我們招人。”上海一家量化私募的投資總監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50萬美元底薪的offer,我們已經開出了6個,但是目前只有一個成功了。”
高額“獵頭費”
中國證券報記者從一位私募獵頭處了解到,將候選人固定年薪的25%作為獵頭費,是行業平均水平。按照這個水平計算,前述上海量化私募如果全部招聘成功,一年支付的獵頭費也要上百萬元。
激烈的競爭使得量化私募在人力上的投入非常高。該投資總監介紹稱,量化私募在人力上的投入是最多的,從公司的投入成本來看,人力成本要占總成本的50%,另外是算力和數據,各占總成本的30%和20%。
該投資總監進一步表示,相比于“全才”,他們更喜歡“專才”。“量化投資對人才的要求太高,各個學科,包括數學、統計、物理、金融、計算機都需要招人。金融行業在這些方面人才稀缺,往往要從其他行業搶人。”他表示:“我們的目標是打造像海外市場一樣的標準化對沖基金,人員規模、部門設置、組織架構、風控設置等等,都是要按照海外對沖基金的高標準來設置,強調核心崗位的專業性,專人做專事。”
雖然人才稀缺,但不少機構都秉持著“寧缺毋濫”的態度。一位量化私募人士介紹,公司最近一年招聘的Alpha策略的新人,有高達40%的淘汰率,如果其策略12個月內無法盈利,就會被淘汰。
全方位競爭
量化私募的競爭日趨激烈,從早期的數據、策略的競爭,到之后算力競爭,現在又上升到人才、運營等全方位的競爭。
前述投資總監介紹:“量化投資機構的組織架構有兩種:一種是正向金字塔架構,突出核心基金經理,其他研究員等為基金經理輸送彈藥,提供因子和策略,最終由基金經理把策略集中起來;另一種是倒金字塔結構,整個量化投資過程像是一條流水線,一部分人負責挖掘因子,一部分人做人工智能的系統來整合因子,一部分人做交易系統,還有的負責交易算法、信號融合、風控等,形成一個生產鏈條,而投資總監要做的就是讓合適的人擔任合適的職位。”
一位量化私募合伙人表示:“目前,國內量化私募和國外老牌的頂尖量化投資機構相比,在品牌上沒有優勢,一些優秀人才,還是更傾向于選擇那些國外頂尖機構。再加上國內不同地域對人才的吸引力也不一樣,因此優秀的候選人非常難得。”
為了留住人才,各家機構也是使出了“十八般武藝”。前述量化私募合伙人表示:“我們今年面試了很多候選人,但最終敲定還是比較謹慎,因為我們希望為每一位公司員工設計一個好的職業生涯,讓其有所成長,并且盡可能幫全部員工實現財務自由。”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量化投資的激勵機制,最常見的是按照個人研發出的因子或策略的貢獻來分成;此外,還有的機構把公司最賺錢但策略容量有限的內部產品拿出來,作為優秀員工的獎勵,給予其跟投的資格,有的策略收益十分可觀,甚至達到一年翻倍;還有的機構會定期實施股權激勵,把公司的股權拿出來作為留住人才的“必殺技”。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