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6 03:47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王 爍 | [科技]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通過將世界分成七個區域,并基于著名的9個“行星邊界”理論使之在有限的行星地球上運轉,他們模擬了不同途徑的發展模式,然而結果并不樂觀。...
科技創新世界潮
“在2020年,推進科學決策的理念尤為重要。新冠肺炎大流行表明,通過科學方法應對的國家比其他國家做得更好。”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期間,挪威BI商學院氣候戰略名譽教授喬根·蘭德斯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可持續發展需要新政策響應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共同面對的挑戰。蘭德斯認為傳統的政策無法響應聯合國提出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如果沿襲傳統,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許多目標可能到2030年甚至到2050年也無法實現。
早在2018年,蘭德斯與同事在報告《轉型是可行的:如何通過“行星邊界”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即提出了這一問題。通過將世界分成七個區域,并基于著名的9個“行星邊界”理論使之在有限的行星地球上運轉,他們模擬了不同途徑的發展模式,然而結果并不樂觀。即使通過更快的增長、更多的預算或更好的組織等政策也同樣無濟于事。
為了回答如何在不破壞地球的前提下建設一個強大的未來,蘭德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應努力從逐步淘汰化石能源、農林可持續發展、采用新發展模式等方面做出努力,讓世界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科學家應為政策實施提供支撐
作為一個國土面積不足40萬平方公里的小國,挪威在短短30年間(1935年至1965年)從一個較為貧窮的國家一躍成為一個中等富裕國家,蘭德斯認為取得這一成就的原因之一是科學技術。
蘭德斯告訴記者:“科學家需要回答的是科學如何讓這些措施更容易實施,如何促使世界各國就行動方案達成一致。”
但他認為實施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并不容易,從短期來看綠色轉型成本高,并可能帶來傳統就業崗位流失,這使得在自由市場經濟環境中很難獲取政治支持。
在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閉幕式主題報告中,蘭德斯指出了科學家的道路——“為了加速生態文明的發展,科學事業應當如何作為?答案是:研究解決方案!而非研究存在哪些問題。”比如在自然科學方面研發降低太陽能電池成本的技術,在社會心理學方面促成民眾支持新方案,在社會科學上制定相關補貼計劃或法規等等。
可持續發展需要更有為的政府
在科學共同體的價值共識上,蘭德斯認為更重要的是要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
“合作當然是最高效的,而且令人愉快!”蘭德斯說。在單邊主義、科技政治化等阻礙全球科技合作的大背景下,“更本質的任務是聚焦實現全球性目標,維持強有力的科學上的努力,這在國家層面上可以做得很好。”
蘭德斯認為中國的發展模式值得研究,如果按照《華盛頓共識》或西方發展模式無法滿足中國的發展需求。
談及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經驗,蘭德斯告訴記者:“挪威和中國可以在利用公共政策加速邁向更可持續的世界方面提供范例。比如補貼電動汽車,使其購置成本與傳統能源汽車的價格相似,從而為電動汽車公司及其研究部門創造一個有利可圖的市場;再比如利用國家財政建立海上風電作為主要的電力來源,盡管這比化石能源發電更昂貴。”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