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7 09:32 | 來源:華夏時報 | 作者:王瑜 于娜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一時間,骨科耗材生產企業風聲鶴唳。大博醫療(SZ:002901)、威高股份(HK:01066)等骨科耗材龍頭企業股價當日大幅下挫。
最高降價94%!集采指向骨科耗材,這些企業風聲鶴唳
華夏時報記者王瑜 于娜 北京報道
醫療器械集采開始指向骨科耗材生產企業。
11月20日,淄博市醫保局發布《淄博-青島-東營-煙臺-威海-濱州-德州七市采購聯盟關于部分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現場議價中選結果的公示(四)》,正式公布7市采購聯盟部分醫用耗材帶量采購中選企業。
此次聯盟采購覆蓋7市 600余家醫療機構,產品覆蓋93家企業的10大類骨科創傷產品和8大類血液透析產品。其中骨科類產品平均降幅 67.3%,單個產品最大降幅達94%。
骨科耗材生產企業中,強生、微創、史賽克、大博醫療(68.470,-0.17,-0.25%)、威高等中選。預計明年1月,降價產品將在山東省內至少5市開始使用。
一時間,骨科耗材生產企業風聲鶴唳。大博醫療(SZ:002901)、威高股份(HK:01066)等骨科耗材龍頭企業股價當日大幅下挫。
集采指向創傷類耗材
11月25日,網上流傳出一份國家醫保局的紅頭文件《關于開展高值醫用耗材第二批集中采購數據快速采集與價格檢測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不少分析人士將這份文件解讀為明確第二批國家集采產品,涉及人工髖關節、人工膝關節、除顫器、封堵器、骨科材料、吻合器六種高值耗材。
對此,《華夏時報》記者向信達證券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楊松求證,他指出此通知目的只是搜集數據,而不是明確第二批國家集采項目。預計骨科耗材國家集采會在明年某個時間點推進。
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療保障研究院副研究員蔣昌松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骨科耗材是第二批國家帶量采購的重點方向,但同時也需要視冠脈支架集采后的落地情況而定。
據專家介紹,納入醫療器械帶量采購的品種有“用量大”、“價格高”、“市場競爭充分”、“臨床使用成熟”、“完成進口替代”這五項特點。
因此,上述山東集采指向了技術門檻更低、進口替代率高的創傷類領域。該領域市場占有率排名前五的企業有:強生、史賽克、大博醫療、美敦力和威高。其中大博醫療和威高是我國骨科耗材的龍頭企業。
相關龍頭股聞風大跌
隨著今年10月國家集采在醫療器械領域動“真格”,在資本市場上強勢已久的該板塊開始“跌跌不休”。作為骨科耗材龍頭企業,大博醫療在國家組織冠脈支架集采開標第二天大跌6.95%。
得益于人口老齡化進程與進口替代的時代風口,以大博醫療為代表的骨科醫療器械企業近年來快速發展。從業績來看,大博醫療年營收從2016年的4.63億快速增長至2019年的12.57億,同期凈利潤也從2.19億元增長至4.65億元。其中,2019年創傷植入類業務收入7.97億,同比增長60.93%。
并且,大博醫療的股價也在今年醫藥板塊熱潮中攀上新高。年中,大博醫療股價最高達到119元,但是截止11月25日晚間收盤,大博醫療股價為69.26元,幾近腰斬。
威高股份2019年營收103.64億元,同比增長17.66%;歸母凈利潤18.45億元,同比增長25.25%。但是今年中報顯示,上半年增幅放緩,營收和凈利潤僅增長約3%。
楊松認為,此次山東集采對于企業利潤會產生一定影響。由于骨科植入物耗材的特殊性,中標產品仍然需要跟臺等服務,他預測此次山東集采對廠家出廠價的影響在10%-20%之間。
專家建議加大研發投入
國內骨科植入醫療器械大致分為創傷類、脊柱類、關節類三大領域。其中創傷類占比最高,也已基本完成進口替代;占比第二的是脊柱類領域;人工關節類器械技術門檻高且手術難度大,進口替代速度相對較慢,國產化程度最低。
中國藥品監督管理研究會副秘書長王寶亭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在骨科高值耗材中,國際企業仍然具有較大的技術優勢,并且某些原材料我國企業仍需要進口。
威高骨科在招股書中也提到,目前國內骨科醫療器械廠商在研發、生產高端產品時需向國外上游企業采購PEEK棒、陶瓷球頭、內襯等原材料,以及數字化自動縱切機床等先進加工設備。
在集采的背景下下,企業應該如何調整戰略呢?
廣州眾成醫療器械產業高級研究員鄭珂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一方面企業應該布局高端骨科植入產品,例如可降解產品,以此提升市場競爭力;另外應該完善銷售渠道,布局海外市場和國內民營醫療機構;還應該完善供應鏈體系,著手原料端市場,盡可能降低成本。
楊松則認為,對于龍頭企業,首先可以加大拓展產品線,擴大銷售提升市場占有率。目前國內骨科植入物耗材仍有較大的進口替代空間,就創傷領域而言,大博醫療和威高這樣的龍頭企業市占率也僅在10%-20%之間,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可以推進國產產品的銷售。第二,企業可以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創新力度,提升擴大高端產品的銷售,形成企業的競爭優勢。
就大博醫療和威高股份的研發水平來看,大博醫療2019年研發費用投入為1億元,同比增長54.88%,占總營收的7.98%;威高股份研發費用為4.41億元,占集團營收4.3%。
《華夏時報》記者就集采后公司戰略等問題聯系大博醫療董秘,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