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30 11:00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羅克關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伯南克等人的結論,與周小川所指出的一模一樣。以通脹目標制統領貨幣政策,首要的問題就是該選擇哪個價格指數作為衡量標準。...
證券時報記者 羅克關
通脹該如何度量?前央行行長周小川的一篇論文激起了諸多討論。
27日,央行《政策研究》刊發周小川的署名論文《拓展通貨膨脹的概念和度量》。28日,在“2020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國金融論壇年會”上,周小川再以此文做主題發言,詳細闡述了傳統通脹度量存在較少包含資產價格、可支配收入計算、勞動付出影響通脹感知,以及可比性不足等問題。
坦率地說,周小川所指不是新問題。上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固定匯率掛無可掛,德國和瑞士很早就嘗試用通脹來做貨幣政策的“名義錨”。1990年,新西蘭央行第一個正式引入通脹目標制,此后相關概念和實踐逐漸普及。1999年,當時還在普林斯頓任教、但在紐約聯儲做訪問學者的伯南克,就聯合紐約聯儲時任副總裁米什金等人,就全球央行通脹目標制10年以來的實踐經驗作了一次全面梳理。
伯南克等人的結論,與周小川所指出的一模一樣。以通脹目標制統領貨幣政策,首要的問題就是該選擇哪個價格指數作為衡量標準。但現實是,考慮到公眾的信心和溝通成本,中央銀行并不能“自定義”指數。絕大部分央行都選擇掛鉤消費價格指數(CPI),因為這個指數由政府發布,且有良好的可比意義。很多央行也會用到剔除波動率的“核心通脹指數”,但很少會將政策目標直接與之掛鉤,主要原因也是顧慮公眾信心。
從實踐來看,通脹目標制運用得比較好的地區通常是“小型、開放、資源出口型”經濟體。對大國來說,由于自身經濟周期的波動足夠深遠,單一的通脹目標制并不比以前的相機抉擇更有優勢。大國的政策目標除了價格穩定,還有充分就業、金融穩定等,單一盯住價格水平,勢必會造成其他方面的損失。因此,在全球主要央行的實踐中,通脹目標制與其說是一條“規則”,還不如說是一個“框架”,只要有必要,是可以打破的。
換句話說,通脹目標在央行的政策框架里,一開始就不是一成不變的。中央銀行家們很早就意識到,掛鉤CPI終有一天會遇到周小川所說的指標失真問題。但是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在全球大通脹的環境下央行以此為主來設計政策框架,確實有其簡單明確、通俗易懂的巨大優勢。互聯網新經濟的興起,也在推動制度框架向“大政府有限央行”轉變,這進一步促進了通脹目標制的普及。更重要的是,央行工具箱里還有其他手段去解決周小川所指種種問題。所要權衡的,無非是代價罷了。
近幾十年來,公眾感覺到的通脹水平和CPI之間確實存在巨大的差異,這個差異還在拉大。不過,這并不僅是央行一家的事,全球范圍內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應是主要原因。就收入結構而言,富裕階層的資本性收入占比高,這導致央行在啟動逆周期操作時,政策收益的分布越來越不均衡。
央行主要是負責總量的,結構問題誰來負責?恐怕,這才是周小川論文最大的現實意義。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