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4 12:51 | 來源:電鰻快報 | 作者:俠名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在開場致辭中,金融界董事長、首席執行官趙志偉首先對會議主題做了詮釋,“以創新謀發展,以融合迎挑戰,實現人類命運的共贏。”這是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為...
創新已來,融合將至,共贏可期。
2020年考驗著每一個行業的“抵抗力”,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非接觸式服務”成為全社會“剛需”,金融業在科技賦能路上又多了一次挑戰,也添了一場機遇。
12月10日,金融界第五屆智能金融國際論壇暨2020金融界“領航中國”年度盛典在京召開,近400家機構、百位金融業大咖齊聚一堂,從金融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金融科技在財富管理領域的應用,到資管大時代的突圍、養老金融的未來、“雙循環”戰略下的大消費機遇,再到新科技、新媒體、新模式,討論話題觸及行業的每一個痛點和風口。
在開場致辭中,金融界董事長、首席執行官趙志偉首先對會議主題做了詮釋,“以創新謀發展,以融合迎挑戰,實現人類命運的共贏。”這是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為世界貢獻的“中國智慧”。
創·新局|新趨勢新戰略與全球經濟發展
前中國銀監會副主席蔡鄂生、清華大學中國經理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等現身會場,與行業精英暢聊新趨勢、新格局,探討新戰略、新生態。
“金融科技的發展和金融智能化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不論是金融發展、智能金融還是金融科技,都是為了服務實體經濟發展,”蔡鄂生在主題演講中暢談行業風口,但也直指行業痛點,“近兩年,金融科技的發展呈現跨越式發展,但也遇到了一些問題。”
對于金融行業的發展,蔡鍔生提到了4個關鍵詞:創新、普惠、科技、安全。其中,創新是未來發展的核心,普惠的前提是領先的技術和有效的實體經濟支持機制體制,金融科技的核心則是人工智能和區塊鏈。
聚焦到互聯網金融的安全、健康發展,蔡鄂生認為有五點需要考慮:網絡安全、公民競爭反壟斷、新型大而不倒、數據權益歸屬和數據跨境流動國際協調。
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2021年尤為關鍵。在李稻葵看來,“十四五”規劃跟此前歷次五年規劃都不同,面臨復雜的外部環境,而我們既是觀眾還是參與者。在此背景下,有三個關鍵因素需要關注和把握:合理處理與美國新政府的過渡期、打造中國經濟新增長點,以及風險控制。
其中關于新的增長點,李稻葵提到了三大路線:城鎮化思路要搞對、科技平臺要正確監管、政府與市場關系要搞對,統一大市場。
融·全球|發展新格局與共贏新生態
2020年,新冠疫情讓全球經濟遭遇前所未有的打擊,也成為每個行業繞不開的關鍵詞。
金融界董事長、首席執行官趙志偉在開場就提到,世界銀行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將收縮5.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全球貿易將萎縮近12%,189個國家當中有170多個國家的人均收入將出現負增長。但在加速推進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過程中,中國進出口總額連續5個月實現正增長,并引領全球貿易強勁反彈。
經合組織報告預測,中國將是2020年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超過三分之一。“即便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逆流涌動也難掩一個事實,那就是人類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密相連、休戚與共。”趙志偉表示。
另一組數據則顯示,過去3年,中國累計吸引外資投資超過4000億美元。趙志偉認為,后疫情時代,隨著中國率先走上經濟復蘇之路,中國市場和中國機遇將進一步成為全球資本的避風港。
對于2020年的全球經濟,身處研究一線的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張明總結了三個詞:疫情、衰退和沖突。張明認為,全球正身處二戰以后最深幅的衰退,明年V型反轉存在不確定性,低利率、高債務、貧富分化是未來3-5年不可忽視的風險。
而關于如何衡量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對資產的影響,張明提出了一個重要指標——“金油比”,即賣掉黃金能買多少桶油。張明表示,今年“金油比”最高到了90倍,黃金是每盎司1800美元,油價是每桶20美元,現在這個指標已經明顯回落,對應黃金價格依然是1800美元,油價每桶40美元。“金油比”高導致產油國日子非常難過。
但這并不影響中國繼續逆勢反彈。隨著中國與日本、韓國等國家共同加入全球最大的自貿區——RCEP,張明認為未來5到10年中國必然迎來新的一輪區域一體化。
贏·未來|資本市場30年之際暢談金融新時代
隨著國內經濟展示出巨大的韌性與活力,如何提升中國在全球資本市場的站位,進一步引入全球資本活水,推動中國企業高質量創新發展,成為整個金融業的重要課題。
博時基金董事長江向陽認為,我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正在形成,此時討論金融行業的創新發展尤其關鍵,包括理念方法創新、商業模式創新、金融工具創新和科技手段創新等等。
其中,理念方法的創新可以重點關注三個方向:一是國內日益豐富、日益提高的消費需求。二是未來中國經濟轉型、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三是綠色發展、ESG投資、可持續投資。
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面對理財產品轉型、幾十萬億理財資金迫切尋找新的投資渠道,江向陽提到了3個機遇:一是凈值化轉型的大背景下,公募基金和銀行理財、信托、保險等資管機構,可以開展深入廣泛的合作;二是把握養老資金將給資本市場引來長期穩定的資金;三是投資顧問商業模式帶來的新機遇。
恰逢資本市場30周年,無數經歷時間洗禮做大做強的優秀企業汲取了資本市場的巨大力量,也為金融業融合、共贏提供了寶貴經驗。隨著新《證券法》正式實施、注冊制全面推行等,國內直接融資市場的新局面也正式到來,中國資本市場在“而立之年”開啟了新的征程。
在“贏·未來”的主題討論中,明達資產董事長劉明達、廣發基金副總經理朱平與2家上市公司老總圍繞“資本市場三十年之服務實體經濟、推進國家戰略”,進行了一場資本與實體的高質量對話。
利亞德集團董事長兼總裁、中關村上市公司協會會長李軍表示,資本市場對利亞德集團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其結合自身經驗提出建議:“不要盯著資本市場爆炒的幾個行業,但忽略千千萬萬中小科技企業公司,大量科技企業公司、大量實體經濟。”
天壕環境董事長、聚辰股份董事長陳作濤表示,科創板注冊制的推出是做實體產業的從業者的最大福音,期待資本市場充分關注、挖掘優秀民營企業的同時,也從一級市場里積極尋找國家鼓勵產業中具有核心價值的標的。
明達資產董事長劉明達結合注冊制改革以來的市場表現預測,未來10年中國的上市公司可能增加2-3倍,將有5000家甚至1萬家上市公司。隨著資本市場成為融資的主要來源,中國也將實現全球最大規模的上市群體,中國資本市場總市值或在2025年超過美國。
廣發基金副總經理朱平則給出了更具體的預測數字,其認為未來5年中國股市總市值或能達到150萬億。
創新,融合,共贏。一年一度的行業頂級盛典再一次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圓滿落幕,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在后疫情時代,金融界將繼續與業界人士前行,為投資者貢獻力量,為金融業賦能,為市場提供更多有價值的資訊。2021年,我們的破局之年。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