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1 09:50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俠名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數據顯示,截至5月10日,今年以來離任的基金經理數量超過100位,達到了103位,創下2019年以來同期最高水平。2019年-2021年同期基金經理離任數量分別為96人、77人、83人。...
2022年以來離任公募基金經理人數已超過100位。其中,林森、董承非、周應波、崔瑩、葛晨等一批人氣基金經理集體“奔私”,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分析人士指出,2022年“公奔私”成了多數績優基金經理的選擇,這與2008年和2015年的情況頗為類似。績優基金經理一般會選擇在市場底部震蕩時加盟私募機構,通過在市場底部發行私募產品來實現投資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多位績優基金經理離任
數據顯示,截至5月10日,今年以來離任的基金經理數量超過100位,達到了103位,創下2019年以來同期最高水平。2019年-2021年同期基金經理離任數量分別為96人、77人、83人。
市場分析人士陳彪(化名)指出,2022年以來市場震蕩明顯,基金經理離任數量高企實屬正常。但今年以來,離任潮中出現了不少高人氣基金經理,這使得基金經理離任現象持續受到市場關注。如陳彪所言,在今年離任的基金經理中,不乏林森、董承非、周應波、崔瑩、葛晨等知名基金經理。
5月7日,易方達基金公告稱,基金經理林森因個人原因離職。截至2021年年末,林森管理的基金規模超過千億元,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的規模也有近700億元。
3月30日,中歐基金周應波“官宣”離職,其任職期間管理過的12只基金全部實現正收益。截至其離職前一天,周應波在擔任基金經理的逾6年期間任職回報達到231.81%,年化回報為21.19%,同期滬深300指數的年化回報為2.79%。3月23日,農銀匯理基金經理趙詣宣布離職。2月19日,寶盈基金發布公告稱,公司權益投資部總經理肖肖因“個人原因提出辭職”。2月7日,博時基金的醫藥基金經理葛晨宣布離職。
早在今年1月,董承非卸任副總經理職務,告別興證全球基金。董承非是一名有著近15年投資經驗、管理資產總規模超600億元的基金經理。從2007年2月管理公募產品開始,董承非近15年的基金投資生涯中經歷了多輪牛熊轉換,在業內有著較高知名度。
“公奔私”潮再起
尋找更好平臺,是基金經理離職的主要原因。就今年情況而言,“公奔私”成了上述大多數績優基金經理的共同選擇。“歷史上曾有過‘公奔私’潮流,但近幾年并不多。因此,今年以來基金經理集中‘奔私’,是市場關注的又一個重要原因。”陳彪說。
中國基金業協會信息顯示,華安基金前投資總監、基金經理崔瑩已加盟上海勤辰私募基金管理合伙企業,基金從業證書的變更日期為2022年4月26日。今年1月,崔瑩從華安基金離職。上海勤辰成立于今年2月7日,4月1日完成登記備案,雖然是一家新成立的私募機構,但核心創始人大多有著公募背景。比如,該公司的執行事務合伙人張航曾是鵬華基金權益投資二部的基金經理,股東鄭博宏曾是華夏基金投資研究部副總裁。據悉,剛從易方達離職的林森,接下來也有可能加盟上海勤辰。
此外,1月離職的董承非,后來加盟了上海睿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任公司管理合伙人、首席研究官。葛晨從博時基金離職后,加盟了高毅資產。周應波從中歐基金離職后,創立了上海運舟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擔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長。
華南某投資分析人士說,基金公司一般有季度、年度等考核機制,每年上半年都是基金經理變更的重要時期。籠統來說是為了謀求更好發展,但對已在圈內摸爬滾打多年的績優基金經理而言,他們需要的是機制更為靈活的平臺。
“奔私”有“擇時”特點
某中小型公募高管李歡(化名)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在公募20多年發展歷史中,起碼有過兩次大規模的“公奔私”潮,但每次原因和市場環境有所不同。早在2008年時,公募就曾有過一波“公奔私”潮流。當時公募基金處于發展初期,基金公司對基金經理的激勵機制相對不足,一批有著相當積累的基金經理,就轉向了私募機構。到2015年前后,市場出現一輪大行情,又有一批績優基金經理乘勢奔向私募機構,謀求更大發展空間。“2022年以來的基金經理‘奔私’現象,與此有相似性,但是否演變成為新一輪‘公奔私’大潮,還需要時間去觀察。”
如上述投資分析人士所言,知名公募基金經理轉戰私募基金,一方面是為了提升組合管理的靈活性,另一方面是為了獲得更為多樣的激勵機制,比如股權激勵。這更有利于基金經理進一步發揮投資實力。
此外,從過往情況來看,明星基金經理“奔私”也有著“擇時”特點。“績優基金經理一般會選擇在市場底部震蕩時加盟私募機構,通過在市場底部發行私募產品來實現自己投資事業進一步發展。”陳彪舉例說,加盟睿郡資產的董承非新發產品募集情況并不算亮眼,但已踏出了第一步,估計接下來仍會有相關大佬陸續發行私募產品。這些舉措,有可能成為市場判斷底部的重要依據。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