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9 09:42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俠名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據悉,上述基金成立均不足一年,其中有兩只成立于今年一季度末,投資范圍均橫跨滬港深三地。市場人士分析稱,近一年來港股市場持續震蕩,投資者信心偏弱,選擇投資品類涉及...
震蕩市中,成立時間較短的基金往往會面臨更大的壓力,已有成立不足3個月的基金發布觸及基金資產凈值“警戒線”的公告。據統計,年內清盤基金中有超一半因規模問題。
多只次新基金規模“預警”
近日,多只基金發布了連續20個工作日(及以上)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的提示性公告。
根據這些基金的《基金合同》約定,《基金合同》生效后,連續50個工作日出現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者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情形的,應當按照基金合同的約定程序進行清算并終止,且無需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
據悉,上述基金成立均不足一年,其中有兩只成立于今年一季度末,投資范圍均橫跨滬港深三地。市場人士分析稱,近一年來港股市場持續震蕩,投資者信心偏弱,選擇投資品類涉及港股的新發基金時也會更加謹慎,尤其與規模更大的跟蹤恒生科技指數的跨境ETF產品相比,競爭優勢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預警”的基金為了存續,可能會嘗試“自救”方法。
例如,上述基金中有一只是成立于2021年四季度的物聯網主題基金,此次已是今年以來該基金第三次觸及規模“警戒線”。這只基金成立初規模超2億元,而此后規模不斷萎縮。此前分別在2021年11月18日至2022年1月18日,2022年1月20日至2022年3月25日,連續2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
就在兩次規模預警后不久的1月19日和3月28日,該產品都出現了資產凈值的激增,一舉突破了5000萬元的“警戒線”。具體來看,1月19日該基金資產凈值從前一日的3741.32萬元大幅提升至5376.5萬元,而后一日又迅速回落至3645.85萬元;3月28日該基金資產凈值從前一日的2837.68萬元大幅提升至5362.11萬元,后一日又迅速回落至2816.63萬元。
有業內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這一現象可能是基金為了維持規模請來了“幫忙資金”。據悉,“幫忙資金”大多來源于基金公司股東以及券商、銀行手中的大客戶資源,用于幫助新基金達到募集規模,或在迷你基金面臨清盤風險時,幫助其維持一定的規模,在機構定制化的公募產品也多有出現,而此類資金一般留存時間較為短暫。
年內67只基金產品清算
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今年以來,已有超80只基金發布“可能觸發合同終止情形”或“基金資產凈值連續低于5000萬元”公告,這些基金多數已超過40個工作日凈值低于5000萬元清盤線。
因規模觸警導致清盤的基金已有36只。一般而言,基金清盤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經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表決通過;二是在基金合同約定的時間內,基金資產凈值連續低于5000萬元或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三是達到基金合同約定的其他清盤條件。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18日,年內共有67只基金產品發布清算報告,其中有36只因規模問題觸發合同終止條款,占比達53.7%。
華南地區一位投顧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基金清盤與市場行情有一定相關程度,震蕩行情中,一些新基金成立后,因業績不佳,規模難以持續,就會觸及清盤線。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基金以清盤方式退出市場,其實也是一種資源整合,營造一個“優勝劣汰”、“進退有序”的業態,能夠促進基金業進一步蓬勃發展。
近日,證監會下發的最新《機構監管情況通報》指出,對迷你基金、基金清盤、募集失敗、已批未募產品變更注冊數量較多的產品開發能力較弱的機構,在法定注冊期限內采取暫停適用快速注冊機制、審慎評估、現場核查等審慎性措施。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