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7 09:21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吳曉婧 陸海晴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近日,國開泰富基金易主之事終于敲定。在創立國開泰富基金近9年后,國開證券正式退出股東名單,北京國有資本運營管理有限公司成為新東家。...
近日,國開泰富基金易主之事終于敲定。在創立國開泰富基金近9年后,國開證券正式退出股東名單,北京國有資本運營管理有限公司成為新東家。
公募基金行業近年來高速發展,規模直逼26萬億元,但也有一批小型基金公司始終未能找到突圍之路,在多年苦苦掙扎之后,因經營無果幾乎淪為“空殼”公司。近日,《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監督管理辦法》的出臺,為“空殼”基金公司的市場化退出提供了新的路徑。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各路資本的入局,競爭越發激烈的公募行業,其牌照紅利在逐漸消逝。那些“空殼”基金公司亟須尋找出路,借力新股東、并購重組而煥發新的生機。此外,受訪的業內人士建議監管部門進一步明確強制退出機制,從保護投資者根本利益出發,對提供低劣投資服務的基金公司予以強制退出。
塵埃落定 國開泰富迎來新東家
2013年7月,國開泰富基金正式成立。彼時,公募基金總規模還不到3萬億元。近年來公募基金高速發展,總規模直逼26萬億元。但對于國開泰富基金而言,卻錯失了行業發展的風口。
自去年8月以來,國開泰富基金旗下已無公募基金產品可管。究竟是哪些原因,讓國開泰富基金淪落到這般困境?
在業內人士看來,人員頻繁變動、公司缺乏風控、債券基金“踩雷”等,都是國開泰富基金淪為“空殼”公司的原因。
2018年5月4日,國開泰富基金發布《關于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受理國開泰富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代表國開泰富歲月鎏金定期開放信用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訴丹東港集團有限公司債券交易糾紛一案的公告》,顯示所購債券“踩雷”對旗下債券產品造成較大沖擊。
公司發展不佳,基金經理便紛紛出走。
2018年11月,林聰因個人原因離職。值得注意的是,彼時國開泰富基金對林聰寄予厚望,國開泰富旗下首只權益基金——國開泰富開航混合即由林聰擔任基金經理。林聰走后不久,2019年10月,梁雪丹、何玄文等基金經理也相繼離職。
頹勢難挽。2021年8月,國開泰富基金旗下最后一只基金國開泰富貨幣發布清算報告。9月,昔日創始股東國開證券便有了退出之意。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官網顯示,國開證券擬轉讓所持國開泰富基金66.7%股權,轉讓價格為37394.05萬元。
今年4月,針對國開泰富基金股權轉讓情況,證監會提出五點意見,主要涉及北京國有資本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自身參股情況以及后續如何管理國開泰富基金等事宜。今年6月,國開泰富基金新東家終于塵埃落定。
警報拉響 多家小公司幾近“空殼”
國開泰富的此番易主,再度引發了市場對小基金公司的憂慮。
雖然行業近年來高速發展,但頭部化趨勢明顯,龍頭公司如易方達基金管理規模突破萬億元,而部分小基金公司艱難摸索,始終找不到出路,瀕臨“空殼”的邊緣。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有9家基金公司基金管理規模低于6億元,其中有7家管理規模不足3億元。
以2017年成立的國融基金為例,截至3月底,旗下共有7只基金,規模合計不足2億元。
原始注冊資本金早已不夠燒,大股東不得不再次增資。2022年1月29日國融基金發布公告稱,國融證券、上海谷若投資中心(有限合伙)向國融基金同比例增資2000萬元。增資完成后,公司注冊資本由1.5億元增至1.7億元,股東及股東出資比例均保持不變。
比國融基金早成立5年的華宸未來基金,近況也頗為艱難。截至今年3月底,華宸未來旗下共有3只基金,規模合計1.31億元。
上述瀕臨“空殼”邊緣的基金公司都有相似的“痛點”,即因人員頻繁流動與公司經營不善形成惡性循環。
例如,今年5月,達誠基金核心投研人物王超偉宣布離職,蔡霖成為接任者。不過,從公開資料來看,蔡霖此前或缺乏資金管理經驗,曾任永贏基金權益投資部研究員,目前管理達誠基金旗下全部權益基金。
合煦智遠基金的高管變動更是頻繁。2021年7月,趙新宇離任總經理。2個月后,副總經理梁濤也因個人原因離職。今年3月,林琦同樣因個人原因從督察長的職位離任。
優勝劣汰 行業生態亟待凈化
新東家的到來能否讓國開泰富基金煥發新的生機,仍需時間的檢驗。不過,此事引發了行業對小基金公司的思考,未來它們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匯成基金研究中心表示,基金管理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是投資管理能力,投資管理能力來自科學、系統的投研體系建立和優秀的投資研究人才隊伍的建設和培養。如果在一定時期內不能形成有競爭力的投資管理能力,基金管理公司的市場品牌便無立足之本,也就失去了發展和生存的基礎。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高級基金分析師池云飛的看法也較為相似:“基金管理公司要獲得長久發展,除了要加強自身的投研建設、人才儲備、公司治理,還要根據自身優勢打造特色服務,為投資者創造長期的獲得感。”
在業內人士看來,優勝劣汰是每個行業都需要經歷的過程,公募基金行業也不例外。
《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監督管理辦法》近日發布,這為公募基金管理人的市場化退出提供了路徑參考。具體來看,允許經營失敗的基金管理公司主動申請注銷公募基金管理資格或者通過并購重組等方式實現市場化退出。
池云飛表示,基金公司退出主要涉及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保護和由此引發的托管人、基金募集機構之間權利義務的變化,涉及相關人員較多,申請注銷或并購重組面臨的情況也各不相同,退出的各個流程都必須充分考慮各相關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保障持有人利益,因此基金公司的退出較為復雜。
從海外市場的發展經驗來看,匯成基金研究中心認為,市場化的兼并重組或是發展艱難的基金公司謀求重生的一個有效方式。“由于公募基金牌照較容易獲取,因此海外市場多為市場化的優勝劣汰,發展不好的基金公司便自然淘汰。海外市場也發生了較多行業并購案例,通常為大型公募基金并購具有在某些領域有顯著發展特色的公募機構,以壯大自身發展實力。例如,貝萊德并購ishare以增強其在ETF和指數基金領域能力。”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市場,市場機制也相對較為成熟,發展不好的基金公司通常以被收購、合并、轉讓資產管理業務等方式退出。不僅是發展不好的基金公司,很多大型資產管理巨頭之間的合并、收購也非常普遍。”不過,池云飛提醒,發展好的公司并購發展不好的公司有一定的價值,但價值能否發揮出來還得看并購后的整合能力,尤其是兩家公司的文化、管理、投研、業務資源等方面在并購后能否實現更大化,整合能力不強反而可能帶來負面結果。
滬上某基金研究員對此較為贊同。在他看來,雖然當前公募牌照紅利在逐漸消逝,但依舊具備一定價值,尋找新股東、并購重組或是行業資源整合的較佳方式,但其中也面臨一些現實問題。“公募基金行業處于高速發展期,股權估值相對較高。大基金公司如果選擇并購,要支付牌照溢價,但其本身已擁有牌照,小基金公司要有足夠的特色才具備吸引力。此外,建議監管層進一步明確強制退出機制,從保護投資者根本利益出發,對那些提供低劣投資服務的基金公司予以強制退出。”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