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1 14:13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作者:俠名 | [IPO]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凱實生物成立于2009年6月,是一家提供體外診斷儀器及耗材定制化解決方案的公司,是國內領先的體外診斷儀器、耗材第三方研發制造企業。...
自拋出7億元融資計劃以來,國內體外診斷第三方研發制造商嘉興凱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凱實生物”)的創業板IPO進展一直備受關注。
《經濟參考報》記者注意到,盡管公司聲稱已具備體外診斷儀器及耗材第三方研發制造一體化服務的能力,但凱實生物不同業務板塊均面臨諸多挑戰。其中,公司儀器業務面臨客戶集中度較高的問題,且毛利率已連續兩年下滑;而盡管近兩年受疫情等因素影響,其耗材業務爆發式增長,但業績增長的可持續性卻存疑。此外,凱實生物披露的諸多銷售數據還與其大客戶存在較大差異。
耗材業務與疫情相關性存疑
凱實生物成立于2009年6月,是一家提供體外診斷儀器及耗材定制化解決方案的公司,是國內領先的體外診斷儀器、耗材第三方研發制造企業。深耕體外診斷領域十余年來,凱實生物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成立之初,凱實生物主要從事體外診斷儀器第三方研發制造服務;自2016年起,凱實生物開始積極拓展耗材業務,順利研發了多種高品質的耗材產品,在此過程中,公司產品收入結構由以儀器為主轉變為儀器和耗材并重。
疫情暴發以來,新冠檢測需求增長迅速,凱實生物整體業績迎來高速增長,營收及歸母凈利潤近四年復合增長率分別高達81.78%和110.46%,公司業績的大幅增長得益于耗材業務的快速發展推動。2018年至2021年,凱實生物耗材業務收入分別為0.11億元、0.26億元、1.19億元和3.74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分別為11.14%、19.99%、47.13%和66.6%,耗材業務收入近四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28.19%。可見,疫情暴發后,此前占比不足兩成的耗材業務出現爆發式增長,目前已在公司主營業務收入中占據主導地位。
事實上,截至2020年底,進口品牌仍主導國內一次性塑料生物實驗耗材市場,約占90%以上的市場份額;近年來,隨著國產廠家研發和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國產品牌的市場份額不斷提升。2020年以來,凱實生物與多家國際知名生命科學企業達成耗材業務合作,境外業務快速發展,但該公司并未披露合作對象的名稱,僅以客戶A、B、C、D、E代表。據凱實生物披露,2021年,公司耗材前五大客戶分別為客戶A、客戶B、客戶E、客戶C、客戶D,前五大客戶耗材銷售占比達63.74%;2020年,凱實生物耗材前五大客戶分別為客戶B、客戶A、科美診斷、透景生命、仁度生物,前五大客戶耗材銷售占比達62.05%。
疫情后公司耗材業務的爆發式增長,引發監管對凱實生物業績可持續性的質疑。在首輪審核問詢中,深交所要求凱實生物說明:“報告期內與新冠疫情相關的產品收入、毛利及占比情況,以及扣除上述產品后公司的業績情況,說明與新冠疫情相關的產品判斷標準以及合理性……耗材產品收入大幅增長的原因及合理性,與體外診斷耗材的市場規模以及同行業可比公司的業績變動趨勢是否一致等。”
據凱實生物回復,公司儀器產品與新冠疫情相關度很低。2020年至2021年,公司儀器產品收入中與新冠檢測有關的收入合計607.44萬元,占比僅為2.06%。
該公司在關于耗材產品方面的表述則遮遮掩掩。凱實生物披露的客戶反饋情況顯示,2020年至2021年,其耗材產品與新冠檢測無關的收入合計為1.2億元,占比為24.41%;與新冠檢測相關的收入合計為8772.7萬元,占比為17.8%;其余大部分收入為客戶未能區分或確認是否與疫情相關收入以及其他未確認金額。
凱實生物耗材產品銷售金額與新冠檢測的相關性(單位:萬元)圖片來源:公司首輪審核問詢回復
不過,凱實生物根據與新冠檢測可能相關收入的不同計算方法,對其業績進行了樂觀、中性與悲觀情況下的測算。根據公司中性估計(合理預估與新冠檢測相關部分的收入并予以剔除),預計2020年、2021年營收分別為1.96億元和3.31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385.54萬元和5699.27萬元;若據中性估計計算,凱實生物2020年、2021年營收將分別縮水24.3%和42.32%,歸母凈利潤將分別減少38.99%個33.68%。
凱實生物將耗材產品的大部分銷售金額劃分至不確定范圍,且公司未能明確大部分耗材產品的用途,是否證明公司在耗材業務發展邏輯方面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對此,凱實生物回復記者稱,公司耗材產品的用途多樣,反映了公司耗材業務的韌性,具備靈活應對市場變化的條件。不論未來市場環境發生怎樣的變化,公司將堅持做好疫情相關耗材的保障供應工作,也將立足我國體外診斷和生命科學行業的其他需求,開發并供應出高質量的耗材產品。公司耗材業務將伴隨著我國體外診斷和生命科學行業的發展而穩步發展。
但凱實生物并未正面回應其耗材業務與新冠疫情的相關性等問題。
一位國內知名券商投行人士向記者表示:“如果一家公司報告期內某項業務發生了較快增長,甚至已發展成公司主要收入來源,那么,這塊業務未來發展能否支撐公司市值則是投資者與監管共同關注的問題。公司應清楚披露其發展的原因、終端客戶、核心產品市場空間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等。特別是自疫情暴發以來,部分醫藥公司由于臨時性的訂單需求導致其業績爆發式增長,因此需要相關公司對其終端客戶進行清楚披露,由此才能判斷其訂單是否穩定,相關業務是否可持續,這也是投資者判斷公司價值的重要參考因素。”
儀器業務毛利率連續兩年下滑
與耗材業務的爆發式增長不同,凱實生物儀器業務近年收入增速相對緩慢,且在公司主營業務收入中占比逐漸降低。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1年,凱實生物儀器業務收入分別為0.75億元、0.91億元、1.23億元和1.71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分別為79.39%、70.55%、48.65%和30.55%,業務收入近四年復合增長率為31.5%,低于耗材業務增長率。
值得一提的是,凱實生物儀器業務毛利率已連續兩年下滑,且去年下滑幅度達6.76個百分點,這也引發了監管的關注。在首輪審核問詢中,深交所要求凱實生物“結合產品結構、單價和單位成本的變動情況,量化分析報告期內各類產品毛利率變動的原因及合理性”,此外,其還要求公司說明“儀器、耗材產品毛利率與其他醫療設備上市公司毛利率是否存在差異,結合公司的儀器、耗材產品與其他上市公司醫療設備、耗材產品的差異情況,說明毛利率差異的原因及合理性”等問題。
針對去年儀器業務毛利率大幅下滑的問題,凱實生物表示,其主要系受儀器產品結構變化影響,“2021年部分新儀器進入量產階段,其銷量占比逐步提升,由于量產早期階段的儀器生產成本相對較高,相應的毛利率偏低,低毛利率儀器產品收入占比提升拉低了儀器業務2021年整體毛利率水平”。
對此,前述券商投行人士表示:“毛利率下滑反映了公司盈利能力有所降低,值得重點關注。通常情況下,公司毛利率下滑應該從內、外部來考慮是否面臨問題。從外部看,需要重點關注公司市場環境是否發生了較大變化,公司是否面臨著更為激烈的競爭環境,導致其產品價格下降或者采購成本增加等;從內部看,需要關注公司是否在成本管控、運營管理等方面產生了較大變化,導致成本有所上升。”
凱實生物還將自身儀器產品毛利率與15家醫療設備上市公司毛利率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顯示,2019年至2021年,15家公司平均毛利率分別為55.14%、57.6%、56.31%,均超過凱實生物4個百分點以上。
除了毛利率問題外,凱實生物的儀器業務還面臨客戶過于集中的問題。
記者注意到,2019年至2021年,凱實生物前五大儀器客戶儀器銷售額分別占當期儀器收入比重的99.04%、96.64%和79.85%,且其前五大客戶相對固定,2019年至2020年均為科美診斷、透景生命、中翰盛泰、安圖生物、盛域醫療,2021年盛域醫療退出其前五大客戶,熱景生物晉升前五大客戶行列。
以科美診斷為例,2019年至2021年,科美診斷分別為凱實生物第一、第一和第二大儀器客戶;凱實生物向科美診斷銷售的儀器金額分別為3577.23萬元、4675.47萬元和3477.44萬元,分別占公司同期儀器收入比重的39.37%、38.04%和20.29%。科美診斷還是凱實生物報告期內的關聯方,其相關交易均構成關聯交易。
前述券商投行人士表示:“一般情況下,客戶過于集中會導致公司存在一定經營風險。特別是在公司對某些客戶存在較大依賴的情況下,一旦其訂單發生較大變化,就可能對公司業績產生較大影響。”
銷售數據與大客戶“打架”
除了業務問題外,凱實生物披露的銷售數據與大客戶方面存在不一致情形。
根據凱實生物披露,2018年至2019年,公司向科美診斷銷售金額分別為3119.48萬元和5093.73萬元;根據科美診斷招股書披露,2018年至2019年,公司向凱實生物采購金額分別為3228.04萬元和4956.01萬元。上述兩家披露金額分別相差108.56萬元和137.72萬元。
2021年,凱實生物向科美診斷銷售金額為5474.36萬元,而這與科美診斷2021年年報中披露的前五大供應商采購金額均不相符。即使以與5474.36萬元最接近的5942.49萬元(第一大供應商采購金額,其余供應商采購金額均低于1500萬元)比較,凱實生物去年披露的金額也至少比科美診斷披露的金額少468.13萬元。
凱實生物與科美診斷披露的購銷金額差異統計(2021年科美診斷采購金額以最接近凱實生物披露值計算)數據來源:兩家公司招股書、年報等
此外,凱實生物的銷售數據還與透景生命的相關采購數據存在較大差異。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1年,透景生命均為凱實生物的第二大客戶,凱實生物向其銷售金額分別為2491.04萬元、3300.46萬元、3689.39萬元和7115.28萬元。然而,在透景生命近四年年報中披露的前五大供應商采購金額數據中,均無法找到與凱實生物披露相符的數據。即便以與凱實生物各期披露數據最接近的采購金額計算,2018年至2021年,凱實生物披露數據與透景生命披露數據至少分別相差183.58萬元、377.17萬元、507.65萬元和1012.02萬元,均存在較大差異。
凱實生物與透景生命披露的購銷金額對比分析(透景生命采購金額以最接近凱實生物披露值計算)數據來源:兩家公司招股書、年報等
記者就上述數據差異問題致函凱實生物,該公司回復稱“主要系各方數據所采用口徑不同,已核實無誤”。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