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2 09:14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俠名 | [汽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多重因素發酵,推動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在全球強勢崛起。從上游的鎳、鈷、鋰等礦產資源開發提煉,到正極、負極、電解液以及隔膜等新材料,再到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零部件...
????????初冬的陽光照在察爾汗鹽湖腹地,一座座銀白色的鋰離子吸附塔熠熠生輝。這里是A股上市公司鹽湖股份旗下藍科鋰業電池級碳酸鋰生產現場。面對火爆的下游需求,這個“1+2”萬噸級生產基地正開足馬力生產。
????????短短數年間,這片大西北的“荒涼之地”,已成為中國重要的鋰鹽材料供應重鎮。沿著鋰鹽向產業鏈下游眺望,數百家產業鏈公司在A股市場踔厲奮發,一幅波瀾壯闊的新能源產業鏈擴產圖景徐徐展開……
????????這是A股市場備受矚目的新賽道。
????????“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新能源汽車產業,就是典型的新賽道!”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說,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是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發展的戰略舉措,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已具備國際競爭力。
????????多重因素發酵,推動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在全球強勢崛起。從上游的鎳、鈷、鋰等礦產資源開發提煉,到正極、負極、電解液以及隔膜等新材料,再到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零部件,最后到整車廠,A股市場匯聚了超過400家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公司。產業上下游合力形成的強大供應鏈優勢,讓新能源汽車跑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據統計,截至今年11月10日,A股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公司總市值約為9.96萬億元,與2017年底的2.48萬億元相比,5年時間增長約3倍。
????????新動力:中國汽車業“換道超車”
????????7年前,曾有媒體對特斯拉發出警示:特斯拉,忘了蘋果,“小心”比亞迪!
????????果不其然。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10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實現銷售21.8萬輛,約是第二名特斯拉中國銷量的3倍。
????????“比亞迪已成名副其實的新能源汽車領域領導者,完成了戰略轉變。”王傳福曾自豪地說,比亞迪在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領域實現全球技術和產業的引領。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汽車企業出口211.7萬輛,超過去年全年出口量。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38.9萬輛,同比增長超過1倍。歐美等國已成為我國汽車出口的增量市場。
????????曾經,中國汽車是“低端車”的代名詞。“國產車毛病多”“買車還是要買進口車”等言論,在數年前頗為流行。如今,在電動化轉型的大浪潮中,我國汽車產業成功實現“換道超車”。
????????在日前召開的“東方英才論壇——新時代人才引領驅動上海高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主題論壇上,上汽集團總裁王曉秋表示,中國汽車產業正在面臨“時代之變”。其中,積極的方面包括:新能源汽車異軍突起,自主品牌加速崛起,整車出口的國際競爭力正在提升;面臨的挑戰包括: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不確定性,電動智能網聯的產業發展對傳統車企整體轉型的壓力。面對汽車產業的“時代之變”,上汽集團正在努力打造技術產品的“硬實力”和人才隊伍的“軟實力”,全力向電動智能網聯的發展新賽道轉型。
????????在中國汽車產業實現換道之前,中國的電池產業已率先崛起。10余年前,日本在松下、三洋和索尼組成的“三巨頭”帶領下,鋰電池占到世界近九成的份額,一度形成壟斷的局面。如今,中國動力電池在全球的市場占有率已接近三分之二。
????????據權威統計,寧德時代在全球市場的年內市占率已達34%,遠超第二名LG新能源14%的份額數據,實現全球市場五連冠。
????????據高工鋰電數據,今年前三季度,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TOP10中有6家中國上市公司,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孚能科技和欣旺達,這6家公司的總裝機量占到全球動力電池市場的57%。
????????不僅如此,后來者還在加速追趕。11月18日,蜂巢能源申報科創板IPO獲上交所受理,擬募集資金150億元在國內多地投建動力電池項目。
????????另據公開信息,以2025年為時間節點,寧德時代、比亞迪等6家頭部公司的產能規劃將達到3000GWh,是2021年動力電池產量的10倍多。
????????新群體:合力撐起強大供應鏈
????????“訂單非常旺盛,我們的工廠都是建好一部分馬上開始生產,有些廠房甚至一邊安裝門窗一邊生產。”今年6月,在寧波旭升集團的5號生產基地,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上海證券報記者。據了解,旭升集團投資的10個工廠中,1號至5號工廠已達產,6號工廠一期已實現批量生產,7號和8號工廠今年也將投入使用。
????????旭升集團主要從事精密鋁合金汽車零部件和工業零部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可以滿足新能源汽車輕量化鋁制品的一站式需求,是特斯拉、奔馳、寶馬等企業的合作伙伴。
????????財務數據顯示,2015年至2021年,旭升集團營收從3.5億元快速增長到30億元,凈利潤從0.8億元增長到4.13億元。
????????旭升集團只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的代表之一。新能源汽車的飛馳,以及動力電池產業的高速發展,培育了一大批以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為主業的上市公司。“寧組合”“特斯拉小伙伴”“比亞迪朋友圈”,都成為近年來A股市場投資熱詞。
????????據東方財富Choice統計,A股市場,與鋰電池產業相關的上市公司已達330余家;直接與新能源汽車相關的公司接近400家;一個充電樁領域,就有100多家上市公司不同程度涉足;與特斯拉有直接或者間接業務關系的公司,則超過200家。
????????“在中國,幾乎所有的(動力電池)零部件,都可以找到專業的上市公司(來生產),這不僅有效保障了供應,由于經營數據的公開,還促進了競爭,推動了創新。”韓國某龍頭電池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其他國家很難支持如此龐大的產業鏈體系,也難以與中國同行競爭。
????????資本市場對新能源公司的支持非常明顯。以磷酸鐵鋰龍頭德方納米為例,2019年,公司在行業內率先上市,首發募資約4億元,2020年增發募資約12億元,2021年增發募資約31.6億元,3次募資總額約47.6億元。隨著產業的持續向好,同行企業萬潤新能日前登陸科創板,一次性融資就超過60億元。
????????東方財富Choice統計顯示,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賽道融資金額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次年,這個金額已經增至3639億元。其中,吸金能力最強的是寧德時代,2021年披露擬融資不超過450億元,已于今年6月底完成。此外,恩捷股份、國軒高科、星源材質、多氟多、孚能科技等也紛紛推出超過50億元的定增募資計劃。
????????正是因為率先上市,并依托資本市場平臺獲得充沛的融資能力,A股碳酸鋰雙巨頭天齊鋰業與贛鋒鋰業得以不斷充實鋰礦資源。
????????“因為碳酸鋰的價格,現在整個產業對天齊鋰業和贛鋒鋰業頗有怨言,但是換個角度來看,他們對海外優質鋰資源的掌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國產業的話語權,這又得感謝資本市場的支持。”有接受記者采訪的資深投資人士表示。2010年8月,贛鋒鋰業和天齊鋰業先后在深交所上市,并在資本市場的支持下快速擴張,成長為全球鋰行業的龍頭公司。
????????新征程:立足國內,馳騁全球
????????“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將在未來5年至10年繼續保持較高增速,中國和歐盟依然為全球新能源汽車增長提供主要動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青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預計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將突破1200萬輛,保持約35%的年均增長率。
????????“我們以全產業鏈的方式參與了新能源產業發展。這是個歷史性的時刻。我們甚至可以講,這是中國第一次以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為世界提供產品和服務。”億緯鋰能董事長劉金成近日在一次演講中豪情滿滿,“全產業鏈兄弟們都在一起,走到全球都是腰桿子直直的。”
????????劉金成認為,中國鋰電池行業一方面確認了技術實力;另一方面確認了全球減碳的決心。這讓全行業可以放心投資,盡情投入。他介紹,億緯鋰能的全球布局已經搭好框架,在做“精裝修”。未來,億緯鋰能希望建成有全球交付能力的公司。
????????“全力以赴國際化。”中創新航副總裁王小強表示,公司剛與葡萄牙方面簽約,未來將在資源、客戶、人才研發體系等方面加速推進國際化。
????????高歌猛進的國內外需求,疊加后來者蜂擁而入,優勢新能源公司今年以來上演了你追我趕的投資競賽。
????????今年2月,億緯鋰能宣布與云天化、恩捷股份、華友控股合作建設云南玉溪動力電池基地,項目規劃總投資517億元。
????????4月,寧德時代全資子公司四川時代在宜賓投資240億元建設的動力電池宜賓制造基地七至十期項目開工。
????????8月,比亞迪宣布擬在宜春投資285億元,建設年產30GWh動力電池和年產10萬噸電池級碳酸鋰及陶瓷土(含鋰)礦采選綜合開發利用生產基地項目。
????????產業鏈的下游,各類配套設施也快速完善。以充電樁為例,2012年我國充電樁共計1.7萬余個,而根據中國充電聯盟的最新數據,2022年1至9月,中國充電基礎設施增量為187.1萬臺。
????????汽車終端也在升級。今年11月8日,比亞迪公布旗下高端汽車品牌,并定名為“仰望”,定價在80萬至150萬元之間。
????????站在A股5000家時點回望,以寧德時代、比亞迪等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巨頭的崛起,不僅改變了行業,而且改變了外界對中國制造業群體的最初印象。
????????早期,有不少企業在全球產業分工鏈條中處于末端位置,企業家為了獲得一份低端加工制造的訂單,不斷壓低身段。如今,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以曾毓群、王傳福、劉金成為代表的“技術型”企業家脫穎而出。他們通過自主研發掌握核心技術,組建起一支全球化的技術研發和制造隊伍,勇敢顛覆已有的商業秩序和游戲規則,在綠色低碳的大地上不斷書寫中國企業自主創新的傳奇。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