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6 10:36 | 來源:經濟觀察報 | 作者:俠名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當然,三個月前丘棟榮可能的確沒有“確定”離職,但從基金二季報的數據看,“讓機構先走”恐怕不是空穴來風。一方面對公眾“辟謠”,另一方面給機構“透信”,這樣的差別對...
近日,“中庚基金讓機構先走”的詞條在社交平臺上走熱,瀏覽量已破300萬次。
事情起源于7月21日,中庚基金披露,其明星基金經理丘棟榮因個人原因,卸任5只產品的基金經理。
其實,早在今年4月,丘棟榮將卸任所有在管產品并辭去公司職務的消息就在市場傳開。隨后的5月份,丘棟榮管理的產品陸續增聘基金經理,也指向其有可能離職。彼時,中庚基金通過媒體予以公開辟謠。
但是,有市場人士透露,在中庚基金對公眾辟謠的同時,已小范圍提前告知部分機構丘棟榮即將離職。一個與之相印證的數據是,丘棟榮管理的基金二季度的贖回力度加大,且機構投資者占比越高的基金,贖回比例越大。從丘棟榮管理的基金產品二季報中的數據來看,中庚小盤價值、中庚價值領航的機構投資者比例分別為49.30%、45.24%,這兩只產品的二季度贖回率分別達到了43.73%、31.44%。而中庚價值品質和中庚價值靈活的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皆不到14%,同期贖回率分別為7.69%和13.41%。
當然,三個月前丘棟榮可能的確沒有“確定”離職,但從基金二季報的數據看,“讓機構先走”恐怕不是空穴來風。一方面對公眾“辟謠”,另一方面給機構“透信”,這樣的差別對待,有損公開、公正和公平原則。正因如此,普通投資者對中庚基金信披的公平性提出了質疑。
事實上,中庚基金的操作并非個例。基金公司在官宣其明星基金經理離職之前的上述“小動作”,似乎成了常規套路。
公募基金已經成為普通居民投資理財的重要金融產品,承擔著超過7億人的個人投資者家庭理財需求、子女教育儲備甚至養老儲備的重任,是典型的普惠金融。這從本質上就決定了公募基金不能對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搞差別對待。
而且相比于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了解基金公司、基金經理變動的信息渠道更窄,風險承擔能力更低,其對基金產品的投資決策主要依靠基金公司真實、及時、準確的信息披露。從保障投資者知情權的角度而言,公募基金對重要人事變動不能遮遮掩掩,更不能厚此薄彼地提前給機構透露消息,讓本該降低市場信息不對稱的信披成為誤導個人投資者投資的“源頭”。由于信息不對稱,個人投資者可能被錯誤信息誤導而遭受投資損失。
對于信披,《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信息披露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應加強對未公開披露基金信息的管控,并建立基金敏感信息知情人登記制度。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及相關從業人員不得泄露未公開披露的基金信息。基金公司需要捫心自問:是否真正達成了監管要求?
受人之托,代客理財,信任是最重要的基礎,而公平信披是建立個人投資者信任的橋梁。基金公司的“小動作”看似是為了避免因旗下明星基金經理離職引起負面輿情,實際上卻形成了更大的輿論漩渦反噬自身。更為關鍵的是,這也是對公眾信任的消耗。
身處行業的基金從業人員都知道,要將一份信任轉化成真金白銀的投資是很不容易的。近年來市場賺錢效應不強,公募基金管理規模卻在逆勢上升,這背后是一個一個對基金公司信任的投資者的支撐。基金公司沒有理由不珍惜這份信任,更不能毀掉了這份信任。
對基金公司來說,在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市場波動后,只有真正珍惜自己的羽毛,堂堂正正、清清楚楚地將該披露的信息披露出來,公開公平地對待每一位投資者,認真審慎地對待交到手上的每一分錢,才能走得更長遠。對于整個行業而言,只有把這樣的職業準則謹記踐行,方能行穩致遠、良性發展。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