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4 10:07 | 來源:中國基金報 | 作者:俠名 | [IPO]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據招股書披露,重塑能源的收入主要來自銷售氫燃料電池系統及零部件;提供氫燃料電池工程開發服務;銷售氫能裝備及相關零部件及其他,主要包括提供售后服務。...
近年來,得益于能源轉型及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氫能產業站上“風口”,成為資本市場中備受追捧的焦點。
9月2日,氫能獨角獸上海重塑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塑能源)第二次向港交所提交招股書,擬在香港主板上市。
這也是該公司繼今年2月首次遞表失效后,再度沖擊港股IPO。然而,重塑能源近年來的業績始終承壓,報告期內累計虧損超20億元;與此同時,公司面臨高額貿易應收賬款及應收票據無法如期收回的風險。
尚不能實現扭虧為盈
據招股書披露,重塑能源的收入主要來自銷售氫燃料電池系統及零部件;提供氫燃料電池工程開發服務;銷售氫能裝備及相關零部件及其他,主要包括提供售后服務。
其中,重塑能源最大收入來源為銷售氫燃料電池系統及零部件,分別占2022年、2023年及2024年截至5月31日止五個月總收入的94.9%、95.8%及71.8%。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2023年氫燃料電池系統的銷售輸出功率計,重塑能源位居中國氫燃料電池系統市場第一,市場份額為23.8%;按2023年氫燃料電池系統的總銷售額計,重塑能源位居中國氫燃料電池系統市場第三。
然而,重塑能源在氫燃料電池市場上的領先優勢并未帶來業績上的助益。在過去的2021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前五個月,重塑能源的營業收入分別為人民幣5.24億、6.05億、8.95億和0.13億元,相應的凈虧損分別為人民幣6.54億、5.46億、5.78億和4.09億元,累計虧損達21.87億元。
從毛利率來看,重塑能源2021年—2023年的毛利率分別為11.8%、8.2%、20.1%,這一盈利水平明顯低于同行億華通。億華通近三年的毛利率分別為37.9%、38.4%、32.5%。
對于增收不增利,重塑能源解釋稱,主要由于公司業務規模持續擴大,導致開支及原材料成本增加;確認貿易應收款項重大減值損失;及燃料電池系統向高功率方向的快速迭代及市場價格下跌共同導致的重大存貨減值損失。
而對于2024年業績,重塑能源預測,考慮到行業發展處于早期階段以及公司持續加大研發開支、生產成本等支出,以獲取市場份額,提高產品競爭力,預計2024年公司將錄得凈虧損。
通過賒銷來撐起營收
雖然從重塑能源的營業收入來看,呈現穩步增長態勢,但其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始終居高不下。
據招股書披露,2021年—2023年,重塑能源應收賬款及應收票據余額分別為9.24億元、12.66億元、15.83億元;截至2024年5月31日止五個月,重塑能源應收賬款及應收票據繼續增長,達到了16.01億元。
而上述時間段內,重塑能源的運營資金長期處于流出狀態。其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分別為-7.68億元、-7.28億元、-7.18億元、-1.44億元,長期處于負值狀態。
可以看出,重塑能源采用賒銷的形式在短時間內快速撐起了營收體量,但與此同時,也將面對無法如期收回款項的風險。
氫燃料電池商業化仍待落地
不可否認的是,雖然有國家利好政策密集落地,但氫燃料電池系統及氫能裝備等氫能相關產品在中國的商業化仍處于早期階段。從行業來看,氫能源賽道內多家公司同樣面臨著盈利困境。
以港股“氫能第一股”億華通為例,2021年—2023年,公司分別虧損1.46億元、1.66億元、2.43億元。于2023年12月成功在港交所上市的國鴻氫能,也處于虧損狀態。2021年—2023年,國鴻氫能分別虧損約7.03億元、2.73億元、4.04億元。
億華通此前表示,目前氫燃料電池汽車行業市場由于處于商業化初期階段尚未形成規模效應,綜合成本較高,但隨著氫燃料電池汽車在冬奧會等賽事上的規模運用,全球雙碳目標背景及國內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政策釋放的機遇,氫燃料電池汽車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新動能。
業內人士表示:“鋰電池產業的競爭已變得異常激烈,無論是整個行業還是各個企業都在積極培育新的增長點,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行業已經從產業發展的培育期逐步過渡到提速發展的關鍵階段。”
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稱,隨著技術進步、成本下降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氫燃料電池汽車市場有望實現快速增長。特別是商用車市場,由于運營路線固定且加氫站需求相對較低,更容易實現規模化應用。業內普遍預期,氫燃料電池汽車將在未來幾年內迎來放量階段,到2030年左右,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有望實現真正的商業化落地。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