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0 14:32 | 來源:長江商報 | 作者:俠名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實際控制人瘋狂套現的背后,是銀之杰的基本面有些糟糕。2021年以來,銀之杰的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以下簡稱“凈利潤”)表現為持續虧損,近三年半時間,公司累計虧損...
基本面仍未回暖的銀之杰(300085.SZ)遭實際控制人減持。
9月18日晚間,銀之杰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張學君、陳向軍、李軍已與他方簽署協議,擬合計轉讓所持公司7%的股份。轉讓價格為7.05元/股,折價約20%。
如果本次交易順利完成,三名實際控制人將合計套現約3.49億元。
長江商報記者根據Wind系統數據統計發現,通過二級市場減持,此前,三名實際控制人已經累計套現了10億元左右。
實際控制人瘋狂套現的背后,是銀之杰的基本面有些糟糕。2021年以來,銀之杰的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以下簡稱“凈利潤”)表現為持續虧損,近三年半時間,公司累計虧損金額達5.72億元。
與經營虧損相對應的是,公司已經連續三年半未向股東派發現金紅利。
銀之杰核心業務是金融科技服務,2023年,公司研發投入為0.73億元,已連續兩年縮水。
實控人折價20%轉讓股權
銀之杰的股價漲停,有點令人意外。
9月19日,二級市場上,銀之杰開盤漲停,全天表現為一字板,20CM漲停后,股價為10.26元/股。
銀之杰的股價為何強勢漲停?多家證券軟件給出的答案是,實際控制人擬轉讓股份。
根據銀之杰9月18日晚間公告,9月13日,公司實際控制人張學君、陳向軍、李軍與卓海杭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三名實控人擬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向卓海杭轉讓其所持有公司4946.20萬股無限售流通股,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7%。
本次轉讓價格為7.05元/股,較9月12日的收盤價8.81元/股折價約20%,交易總價款約為3.49億元。
本次股權轉讓完成后,卓海杭將持有公司7%的股份,成為持股5%以上的重要股東。三名實際控制人合計持股比則由28.86%降至21.86%,其中,張學君、陳向軍、李軍持股比例將變為11.56%、5.39%、4.92%。
卓海杭是何許人也,為何要大手筆受讓銀之杰股份?其資金來源是否合法?
公告顯示,卓海杭出生于1980年,居所在廣州市海珠區。本次受讓股權的資金,來源于其自有資金或自籌資金。
根據銀之杰披露的簡式權益變動報告書,截至本報告書簽署之日,卓海杭不存在擁有境內、境外其他上市公司權益的股份達到或超過該公司已發行股份5%的情況。
通過Wind系統搜索“卓海杭”,共計有15個結果,包括廈門精深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廣州米?;泳W絡科技有限公司股東,執行董事、經理,開盤啦創始人兼CEO等。
不過,不能確定擔任上述15家公司股東、高管的卓海杭就是本次受讓銀之杰股權的卓海杭。如果確認卓海杭是開盤啦創始人兼CEO,那么,市場認為,存在借殼交易的空間。
銀之杰稱,本次協議轉讓完成后,公司實際控制人不變。
不過,卓海杭在權益變動報告書中稱,不排除在未來12個月內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增加或減少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的可能性。
這給市場留下了一個想象空間,即如果卓海杭繼續增持銀之杰,其可能會成為銀之杰新的實際控制人。這可能就是銀之杰股價漲停的原因。
實際上,張學君、陳向軍、李軍三名實控人早有撤退之意。
2016年6月,張學君、陳向軍和李軍三人首次對銀之杰進行減持,合計減持2060萬股。
2020年12月,陳向軍與李軍二人再次對銀之杰進行減持,合計減持326.6萬股,使得三人的持股比例下降至34.83%。
長江商報記者根據Wind系統數據統計發現,通過二級市場減持,三名實際控制人累計套現10億元左右。
投資凈收益連續10年虧損
實控人忙著減持套現的背后,銀之杰的經營業績不佳。
資料顯示,銀之杰主營業務包括金融信息化、移動信息服務和電子商務業務。其中,金融科技服務為公司核心業務,主要為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與支付結算、風險防控、業務流程再造、數字化轉型、自助服務等業務相關的軟件產品、軟件開發、金融專用設備和技術服務。此外,公司還努力開拓綠色金融數字化、碳中和數字化、數字人民幣等創新業務,打造新的盈利增長點。2010年3月,銀之杰在創業板上市。
上市次年,銀之杰就增收不增利,且這一狀態延續了三年。2010年至2013年,銀之杰分別實現營業收入0.92億元、0.96億元、1.01億元、1.1億元,凈利潤0.34億元、0.21億元、0.18億元、0.14億元。
2014年,銀之杰收購億美軟通100%股權,在標的助力下,2014年至2016年,銀之杰實現營業收入1.92億元、6.2億元、9.38億元,凈利潤0.28億元、0.73億元、0.81億元。
緊接著的2017年至2019年,公司凈利潤明顯波動,到2019年僅為491.79萬元。
2020年,公司經營業績轉好,但在2021年至2023年,營業收入、凈利潤又連續雙降,其中,凈利潤分別為-2.83億元、-1.22億元、-1.17億元,連續三年虧損。
2024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為4.25億元、-5002.69萬元,同比下降18.97%、83%。
從業務來看,銀之杰的三大主營業務均在下降。今年上半年,短彩信通訊服務收入約1.99億元,占公司營業收入的46.72%,上年同期,該項業務收入為2.41億元;金融軟件、金融專用設備收入分別為3137萬元、1103.80萬元,上年同期為4065.09萬元、3032.11萬元,也有明顯下降。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2014年至2023年的10個年度,銀之杰的投資凈收益持續虧損。其中,2018年虧損0.62億元,2022年虧損0.42億元。
據披露,2016年,東亞銀行聯合銀之杰等多家股東共同發起設立東亞前海證券。2018年至2021年,東亞前海證券的凈利潤分別為-5609.21萬元、235.29萬元、4316.69萬元、-5754.36萬元,對銀之杰的投資收益影響分別為-1464萬元、61.41萬元、1126.66萬元、-1501.89萬元。
2023年,公司戰略投資的東亞前海證券對公司投資收益的影響約為0.47億元。
主業投資雙承壓,銀之杰該如何發力,才能走出經營困境?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