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30 13:40 | 來源:長江商報 | 作者:俠名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億嘉和主要從事特種機器人(12.330,1.77,16.76%)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及智能化服務,屬于站在了時代的風口。曾經,2014年至2021年,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歸屬于母公司股東...
曾被稱為成長股的億嘉和(19.320, 1.33, 7.39%)(603666.SH)經營承壓,實際控制人“積極”減持套現。
9月27日晚間,億嘉和披露,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朱付云,擬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將所持公司5.90%的股份轉讓給一家基金公司。折價10%轉讓,朱付云將套現1.68億元。
此前,朱付云曾通過其控制的公司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套現約2.83億元。
實際控制人忙著減持的背后,是股價大跌,公司經營虧損。
二級市場上,自2021年高點以來,億嘉和的股價累計下跌80%左右。
億嘉和主要從事特種機器人(12.330, 1.77, 16.76%)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及智能化服務,屬于站在了時代的風口。曾經,2014年至2021年,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以下簡稱“凈利潤”)持續雙增。但是,從2022年開始,公司經營業績突然變臉,到今年上半年,公司已經連續兩年半虧損。
億嘉和在信披方面也“犯規”。今年6月,公司業績預測不準確不及時等被通報批評。
實控人累計或套現4.5億
A股市場人氣大漲,上市公司股價普漲。億嘉和的股價也接連大漲,但公司實際控制人卻尋機減持套現。
9月27日晚間,股價連續兩天大漲后,億嘉和發布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朱付云與浙江君弘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代表“君弘錢江二十六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以下簡稱“浙江君弘”或“受讓方”)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約定朱付云將其直接持有的 1218.30萬股公司無限售條件流通股,通過協議轉讓方式,轉讓給浙江君弘。
雙方于9月26日簽署協議,轉讓價格為13.80元/股,較億嘉和9月25日收盤價15.34元/股折價約10%,交易總價款約為1.68億元。
受讓5.90%股權,僅僅兩個交易日,浙江君弘已經浮盈5117.22萬元。
作為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朱付云還擔任億嘉和董事長。本次協議轉讓前,朱付云直接持有公司29.70%的股份。朱付云實際控制的南京瑞蓓創業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伙)(簡稱“南京瑞蓓”)持有公司12.35%的股份,朱付云直接間接持有公司42.05%的股份。
對于本次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套現,億嘉和在公告中稱,系滿足朱付云自身償債資金需求。
半年報披露,朱付云、南京瑞蓓所持億嘉和股份質押率分別為54.67%、42.39%。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這是朱付云首次直接減持,但不是朱付云的首次減持。
2021年12月18日,億嘉和披露,朱付云100%持股的南京瑞蓓通過集中競價交易、大宗交易方式合計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 740.88萬股,即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 3.58%。
2022年5月18日,億嘉和披露,南京瑞蓓為進行集中競價交易減持,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了413.45萬股,占公司總股本2%。減持計劃未完成,但朱付云仍然通過南京瑞蓓套現了2.83億元。
綜上,如果本次協議轉讓順利完成,朱付云將直接間接套現4.51億元。
不只是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減持,億嘉和的多名股東、高管實施了減持。
二級市場上,前復權后,2020年8月18日,億嘉和的股價達到歷史高點,為86.73元/股,歷經大幅震蕩,一年后的2021年12月17日,股價高點為83.84元/股。近兩個交易日,雖然股價接連大漲。收報17.99元/股,但仍然較2021年12月17日的高點下跌了78.54%。剔除近兩個交易日的大漲因素,區間跌幅則超過80%。
上半年再虧8503萬
股價大跌、股東減持,與億嘉和的經營業績有一定關系。
億嘉和成立于1999年,專注于電力、消防等行業特種機器人的研發、制造和推廣應用,經過20余年發展,已經成為行業領先企業。
官網顯示,公司已在南京、深圳、松山湖、香港、新加坡、美國等地建立研發中心/分支機構,逐步構建全球化布局。
億嘉和在官網中稱,作為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司堅持自主研發及創新,加速布局智慧電力、工業交通、智慧能源、智能清潔、智慧工廠等多行業賽道,優化機器人核心平臺,沉淀關鍵技術能力,逐步實現多行業產品布局。
曾經,億嘉和被視作具備較高成長性企業。
從經營業績數據看,2014年,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為1.10億元、凈利潤0.10億元。歷經不間斷增長,到2017年,上市前一年,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為3.74億元、1.39億元,同比增長42.70%、153.37%。
上市后,即2018年至2021年,公司延續了營收凈利雙增的良好發展勢頭。2021年,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為12.85億元、4.83億元,同比增長27.78%、43.59%,均為快速增長。
出人意料的是,2022年,億嘉和經營業績突然變臉。當年,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為6.69億元、-0.98億元,同比下降47.96%、120.28%,營業收入大幅下降,凈利潤首次陷入虧損。
當時,公司解釋,受疫情影響,業務拓展、生產制造、項目交付等工作受到影響,部分項目的招投標、交付驗收等進度亦有所延后;下游客戶的投資節奏變化,機器人智能設備招標規模有所下降,導致營業收入下滑,而較高的研發費用、銷售費用及管理費用對凈利潤產生了較大影響。
虧損,一發而不可收拾。2023年,營業收入回升至7.48億元,凈利潤減虧至0.10億。
今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再度下降至1.49億元,同比降幅達49.14%;凈利潤為虧損8503.41萬元,同比增虧83.40%。
針對今年上半年虧損擴大,億嘉和解釋,受市場環境、訂單交付周期等因素影響,公司營業收入下降。公司保持電網、商用清潔、新能源充電、軌道交通等領域的投入,費用整體上有所下降,但費用率仍然保持較高水平。另外,公司參股的佗道醫療經營虧損,對公司利潤影響較大。
綜上,2022年以來的兩年半,億嘉和合計虧損約1.93億元。
除了經營虧損,億嘉和在信息披露等方面也出現了違規行為。2023年,億嘉和業績預告凈利潤為正值,實際為負值,而更正不及時,公司因此被上交所通報批評、江蘇證監局警示。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