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8 11:18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俠名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從證券時報記者長期跟蹤的情況來看,上述“李鬼”行為,是2021年之后基金業蓬勃發展之下頻繁出現的一個現象。2021年至今,“李鬼”冒充的基金公司呈現出“從大公司到小公司...
近期,冒充基金公司或基金經理行騙的“李鬼”又多了起來。隨著A股行情大幅回暖,投資者應對此類行為保持警惕。
國慶節前后,多家基金公司密集發布澄清公告稱,有不法分子冒用公司和員工名義從事非法投資活動。從證券時報記者跟蹤的情況來看,這是繼今年5月后,基金業年內第二次密集出現的“李鬼”事件。但近期的案例已不見所謂的資金鏈斷裂和假冒“紅頭文件”等手法,“李鬼”轉向了非法集資、假冒基金經理操盤主題股票等手法。
根據鵬揚基金9月底公告,近期發現有網絡平臺假冒鵬揚基金名義向投資者進行不法活動。已發現的有非法網站、非法假冒APP“鵬揚鑫盛APP”等,投資者需注意辨別,防止個人信息及投資信息泄露,保護自身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此前,江信基金9月24日公告,近期江信基金發現市場上有不法分子冒用該公司名義、假冒該公司從業人員,從事非法證券期貨基金活動。江信基金提醒,投資者務必提高警惕,切勿相信非法APP、網站、二維碼、公眾號等,切勿參與任何冒用公司名義舉辦的線下會議或線上社群(含直播等),切勿相信盜用專業人士肖像收取可疑費用行為。
此外,根據長盛基金9月23日公告,有不法分子冒用長盛基金名稱、APP,以及工作人員照片姓名,通過網站、QQ群等渠道提供虛假宣傳、非法集資、培訓退費等非法牟利行為,騙取投資者錢財,或通過今日頭條、貼吧、嗶哩嗶哩、抖音等平臺散布有關虛假信息。長盛基金表示,公司從未授權任何單位或個人以長盛基金名義提供投資咨詢服務、“培訓退費”服務以及從事各類非法理財項目誘導投資等行為。
此外,匯百川基金9月10日公告,近期發現社會上有不法分子冒用該公司及公司員工名義,以接管“某培訓機構退費”業務為名,進行虛假宣傳,通過誘導投資者使用不法APP開展非法金融活動。匯百川基金表示,該公司并未與任何培訓機構合作,且未提供任何手機APP應用軟件服務。匯百川基金設立于2023年3月,于今年2月才正式展業。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出現“李鬼”現象的,還有摩根士丹利基金、西部利得基金、富榮基金、聯博基金、益民基金、中加基金等10多家基金公司。
從證券時報記者長期跟蹤的情況來看,上述“李鬼”行為,是2021年之后基金業蓬勃發展之下頻繁出現的一個現象。2021年至今,“李鬼”冒充的基金公司呈現出“從大公司到小公司”的變化趨勢。
具體來看,在2021年至2022年前后,“李鬼”冒充的大多是頭部基金公司,包括景順長城基金、南方基金、易方達基金、天弘基金、博時基金、鵬華基金等。當時,“李鬼”以拉群薦股等方式,冒充過景順長城基金明星基金經理劉彥春以及鵬華基金的基金經理王宗合。隨后,這些基金公司不僅發布澄清公告,還一度舉報了假冒薦股的微信群和個人。但即便如此,上述冒充行騙的行為依然時常出現。
到了2023年,特別是2024年,“李鬼”紛紛轉移陣地,盯上了知名度沒那么高甚至是新成立不久的中小基金公司,同時作案手法日趨多元化。除了傳統的拉群薦股手法外,還用上了APP、客服電話等手段,以及教培退費等場景。
華南地區一家中小公募品牌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隨著“李鬼”現象頻繁出現,近年來基金公司在投資者教育、投資者權益保護等相關活動中,都進行了針對性的案例提示。相關案例包括但不限于基金業,還涉及網絡貸款、非法集資等領域,以起到提示效果。
一家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相關人士表示,防止基金領域的詐騙,投資者可采取以下方法進行判斷:首先,要求產品推薦人員出示基金從業資質證明。其次,查詢推薦人員所在單位有無基金銷售資質或者管理人資質。再次,打款流程上,如果選擇正規代銷機構,則資金匯入受到監管的募集資金專用賬戶;如果選擇管理人直銷,則資金匯入管理人基金交易對公賬戶。最后,投資者如果覺得產品設計特別復雜,或者存在層層嵌套包裝情形的,則需要提高警惕,咨詢專業人士或者律師。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