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3 03:50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我們預計,機構投資者在2018年的投資組合中,將更多地通過有專業投資能力的私募機構,配置在權益類市場上。”楊玲說道
今年估值擴張力度或縮小
當2017年白馬龍頭持續不斷上漲時,很多投資者對于這種上漲能持續多久充滿了疑問;而當市場出現了一輪調整之后,投資者的疑問又變成了調整之后,這些白馬股還會繼續像2017年那樣上漲嗎?
顯然,投資者對于2018年的行情依舊充滿了迷茫,就像有機構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2017年是很好,但2018年會怎樣誰也不知道。不過相比較來說,樂觀的還是更多一些。
星石投資首席執行官楊玲認為,“展望未來,企業盈利有望繼續恢復,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金融監管穩步向前推進,流動性寬松的可能性不大;管理層提出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市場,其中一個良性發展的股票市場必不可少,監管層對市場的引導仍將繼續下去,A股機構投資者也愈發壯大;同時,從各方面來看,外資增配A股的長期趨勢已經展開。”
“根據測算,2018年6月和2018年9月A股兩次納入MSCI后,將給A股帶來1000億元人民幣的增量資金,如果A股市場最終全部被納入到新興市場指數,將給A股帶來約2萬億元人民幣的增量資金。因此我們判斷,未來市場偏好績優股的風格不會改變,價值投資的趨勢在2018年仍會延續。”
此外,2017年還有一個明顯的現象是,不管從利潤還是增速來看,部分行業龍頭公司和行業排名第二的公司,也有著明顯分化,龍頭個股雖然體量大,但反而增速卻明顯超越了行業排在第二位的公司,雖然這些公司都是大白馬,但對于它們在2018年的預期表現,可能也會出現比較大的差異。
正如滬上某私募人士向記者表示,“2017年龍頭白馬確實漲幅多了些,2018年要有這樣的漲幅幾乎不可能,特別有的白馬去年的業績增速只有個位數,但是股價能漲20%到30%,這里面估值擴張的因素占到一半以上,2018年可能還會有估值擴張,可能力度沒有這么大。”
有機構開始考察成長型標的
其實2017年這樣的行情,對于散戶來說可能不太適應,但對于機構投資者來說,卻是非常受益。從2017年許多漲幅較大的個股也能發現,機構還出現了抱團取暖的情況。那么,2018年呢?近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部分機構了解到,對于2018年其實他們也有了一些新的考慮。
在楊玲看來,“杠桿率決定未來的資金流向,目前A股是大資管行業中唯一去過杠桿的資產類別,MSCI全球2018年動態估值,A股具有估值優勢。預計金融嚴監管之后,部分資金將流向權益類市場。如今這一影響已經可見端倪,在相關資產管理的產品發行量上有所體現。”
“一方面,銀行理財是我國發行規模最大的資管產品,在去杠桿的影響下,銀行理財的規模已經從高峰時期的30.29萬億元下降到了2017年中的28.38萬億元;另一方面,權益類資產在理財資金配置中的占比提升。2017年上半年,權益類資產的占比由2016年年末的6.16%提升至9%左右。”
“我們預計,機構投資者在2018年的投資組合中,將更多地通過有專業投資能力的私募機構,配置在權益類市場上。”楊玲說道。
持有相同觀點的還有不少私募人士,上述滬上某私募人士也表示,“在銀行資管中,股票多頭策略的配置占比還不到1%,未來不管是資管新規的影響,還是對于資產收益率的要求,都會使得他們在權益類有更多的配置,當然這是一個逐步增加的過程。”
深圳一位私募人士則向記者說道,“他們每一年都會重新考慮,他們有大類資產配置的研究,究竟是配置債券還是配置股票,配置股票是買價值型還是成長型,在2017年基本上是壓倒性選擇價值型,但是在最近,我碰到幾個機構也在做思考和調整,可能還沒到大規模地價值轉成長,但開始考察一些成長型的標的,做一些提前的布局。”
另外,記者注意到,外資私募對于2018年的準備也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有外資私募人士向記者表示,“我們產品線包括固定收益的產品、資產配置類的產品、FOF的產品等,這些都是我們在境外的拳頭產品,2018年的產品計劃已經有了,并已經在做準備工作,至于發行產品的時點,不同市場環境對不同產品的需求也不一樣,具體還要看投資者、渠道的反饋、還有聽取合作伙伴的建議。”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