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4 10:36 | 來源:未知 | 作者: 李樹超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公募FOF推出、智能投顧發展以及ETF機構化的到來,未來權益ETF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隨著2017年的結束,公募各分項規模、業績指標陸續出爐。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29家公募旗下132只權益ETF合計規模為2144億元,華夏基金以649.8億元“一騎絕塵”,易方達、南方、華泰柏瑞、華安、嘉實、匯添富等6家公司權益類ETF規模皆超百億元。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公募FOF推出、智能投顧發展以及ETF機構化的到來,未來權益ETF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華夏基金“一騎絕塵”
第二梯隊競爭激烈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共有29家公募基金公司發行了權益ETF,目前市場上共有132只權益ETF合計規模達到2144億元。
其中,華夏基金旗下11只權益ETF以649.8億元的規模位居權益類ETF規模首位,遠遠高出其他基金管理人。從市場占比看,近650億元的市場份額也是“一騎絕塵”,在權益ETF市場占比高達30.3%,穩坐權益 ETF市場頭把交椅。
易方達、南方、華泰柏瑞、華安、嘉實、匯添富等6家公司權益類ETF也超過了百億元規模,目前位居市場的第二梯隊,而且相互間規模差距并不甚遠,這類公司在ETF市場的競爭或將日趨激烈。
廣發、平安大華、國泰等5家公募權益ETF規模則分布在10億元至幾十億元不等,目前位居市場規模第三梯隊。
景順長城、華寶、大成等17家公募公司權益ETF基金規模皆在10億元以下,基金發行數量也相對較少,不少公司仍處在ETF市場的初步開拓階段。
從基金數量上看,目前南方基金、廣發基金發行的權益ETF數量皆有16只之多,這類權益ETF既有主流寬基ETF,又有部分行業ETF,覆蓋領域較為全面;易方達、華夏、嘉實發行的權益ETF基金也在10只以上,是目前市場上布局權益ETF基金較多的公募基金;匯添富、景順長城、華安、博時等6家公司布局權益ETF也在5只以上。
北京一位權益類ETF基金經理表示,場內ETF基金具有透明度高、費率較低、投資高效、套利策略多樣等優勢,公募FOF的推出以及智能投顧的發展,都會拓展ETF的應用場景;另一方面,目前很多傳統機構并未充分參與到這個市場,隨著ETF機構化的到來,未來這一基金品種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ETF產品近年發展提速
事實上,自從2004年底國內首只ETF——華夏50ETF問世以來,這類產品在2010年前并未引發市場的充分重視。
業內一位資深市場部人士回憶了當年率先發行此類產品的經歷,ETF產品當年發行遇冷的情況可見一斑。
該人士說,在ETF產品推廣的初期,他曾給機構講ETF產品的設計思路和投資方法,但投資者教育還是很難開展,市場對當時這個創新產品并不是很認可。
“當時帶有字母和數字的基金都不好賣,而50ETF是既帶有數字、又帶有字母,投資者很難理解。”
該人士回憶,為了做好這只基金的銷售,他當年問投資者,“你們預測明年大盤點位是多少?”
當時會場投資者有人預測1200點,有的預測1300,而2004年股市一路下行,并在2005年年中上證綜指跌破1000點,以998.23點創下階段性低點。
該人士問,“如果你們預測大盤可以上漲20%以上,那你們自己能掙到多少錢?”現場投資者很多都低下了頭。
該人士說,“股市在任何階段都有一些階段性行情,很多時候大盤上漲,投資者的個股不一定可以賺錢,但如果買50ETF,就可以獲得大盤股上漲的平均收益,這是我們當年在市場低迷情況下,向投資者推銷這只產品的‘話術’,2006年啟動的大牛市中,當初很多購買的投資者還是獲利了。”
從2010年以來,這類產品發行數量才開始有所增長,多數年份發行數量都在2位數以上,參與的機構投資者也越來越多,市場規模也隨之不斷擴容。
龍頭ETF流動性集中趨勢明顯
從數據來看,權益ETF布局的先發優勢非常明顯。
數據顯示,成立于2004年12月30日的華夏50ETF既是目前規模最大的權益ETF,也是成立最早的ETF產品,以380.85億元的規模位居首位。
華泰柏瑞基金旗下的300ETF、華安基金旗下180ETF產品規模也在200億元以上,基金規模排名位居2、3位。這兩只產品分別成立于2012年和2006年,都是同類跟蹤指數中成立較早的產品。
事實上,在ETF市場中,布局早、流動性強、成交量大的龍頭ETF更容易受到投資者的熱捧,導致“強者恒強”的市場格局。
比如,同樣是跟蹤創業板指數,目前市場上已有易方達、華夏、嘉實等6家公募布局相關ETF產品,但從規模來看,2011年就成立的易方達創業板ETF現在規模為51.66億元,而2017年成立的有的次新ETF產品規模卻不足5000萬元,淪為“迷你基金”,布局較晚的ETF產品“彎道超車”的難度愈加增大。
北京上述權益類ETF基金經理說,“如果布局時點較好,產品又具備先發優勢,ETF在推出后確實容易造成流動性向龍頭產品集中的現象,機構資金也希望能在規模較大、成交量大、流動性好的ETF產品中去選擇;如果同類型產品在行業已經有布局,沒了先發優勢,最好的策略就是突出產品特色,做好投資業績、降低收益波動性,增加套利機制,增強投資者體驗等,獲取產品在市場的生存空間。”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