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9 10:48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弘毅遠方獲批意味著PE系公募擴容至6家。在此之前,市場上已經有5家PE系公募,但它們發展情況不一,且多以發展緩慢為主。
弘毅遠方獲批意味著PE系公募擴容至6家。在此之前,市場上已經有5家PE系公募,但它們發展情況不一,且多以發展緩慢為主。
全市場130家公募公司中,PE系公募更屬邊緣派系,券商、銀行、信托三足鼎立局面依舊。
不過,新進入者層出不窮,終會對現有公募競爭格局產生影響,一些變化正悄然發生。
PE系發展緩慢
證監會批復公告顯示,弘毅遠方注冊地在上海,由弘毅投資(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稱“弘毅投資”)100%控股。弘毅投資成立于2003年,是聯想控股成員企業中專事股權投資及管理業務的公司。
此前的5家PE系公募,分別是2014年成立的紅土創新、九泰,2015年成立的新沃、中科沃土,以及2017年9月成立的恒越。此外,2012年成立的紅塔紅土股東背景中亦有PE機構深創投,不過其大股東為紅塔證券,并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PE系公募。
從公募發展情況來看,PE系公募尚屬于較為邊緣的派別。
業內人士指出,這主要在于公募基金牌照的門檻在新《基金法》及《資產管理機構開展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暫行規定》實施后才有所降低,PE系公募作為新誕生不久的類型,自然與有著雄厚根基的銀行系、券商系以及信托系公募難相抗衡。
不可否認的是,PE系公募的母公司背景確實是它們的先天優勢,但從已成立的5家PE系公募來看,整體發展情況不一,但以擴張緩慢居多。
其中,成立最早的紅土創新成立三年以來,規模一直在4億元以下徘徊,直至2017年三季度憑借貨基才突破“10億元”門檻。
截至2017年末,紅土創新含貨基的規模為40.78億元,其中貨幣基金為37.42億元,占91.76%;非貨基規模合計僅為3.35億元,在121家可統計該項規模的公募公司中位列倒數第十位。
其余幾家公司中,中科沃土和新沃基金的發展情況同樣尷尬。其中,新沃基金截至2017年末的含貨基總規模為42.21億元,但其中貨幣基金規模為41.75億元,占比高達98.92%。除貨基外,其僅有的1只混合基金規模為0.12億元,是一只典型的迷你基金,非貨基規模合計為0.45億元,在121家可統計該項規模的公募公司中位列倒數第二位,略高于華宸未來基金。
去年5月,新沃基金因旗下某專戶產品的合規風控管理缺失、對委托人身份以及資金來源調查不當等原因被證監會責令改正,要求暫停辦理特定客戶資產管理計劃備案24個月,暫停受理公募基金產品注冊申請6個月,這對其發展而言無疑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中科沃土2017年末的含貨基規模為9.20億元,其中貨基規模為5.42億元,占比58.91%,非貨基規模在全行業中同樣處于末流。
相較之下,比紅土創新稍晚1個月成立的九泰基金規模成長較快。
2016年四季末,成立兩年半的九泰基金含貨基總規模首次突破100億元,達到119億元;截至2017年末,其最新含貨基總規模為143.97億元,其中非貨基規模為112.8億元,在121家可統計該項規模的公募公司中位列第70位,發展速度除遠超過前述紅土創新基金外,較同期成立的嘉合基金、北信瑞豐基金、中金基金等其它系公募發展得也較快。
1月7日,華南一位資深公募人士受訪時向記者指出,“PE系公募提出的最大招牌就是一、二級市場的聯動效應,也即它們一直強調的以PE/VC的投資邏輯來進行二級市場投資,要賺企業成長的錢而不是交易價格的差價。這種邏輯并沒有問題,但是真正操作起來未必能真正貫通。從這幾家PE系公募的情況來看,我們并沒有看出他們在權益投資方面展現出多大的優勢。”
當然,對PE系公募發展造成制約的因素或還在于新三板市場發展的不如預期和定增市場受到的嚴格監管,而這兩方面業務是PE系公募成立之初就強調要開展的重點業務。尤其是新三板方面,包括紅土創新、九泰、中科招商都曾提及要作為重點業務方向,但目前業務的拓展顯然受到新三板流動性問題的較大影響。
對于即將殺入公募領域的弘毅遠方而言,如何憑借母公司提供的資源,如在公募“前輩”們的激烈廝殺中脫穎而出,是必須思考的問題。
三足鼎立局面
縱觀當前公募行業的整體發展格局,銀行系、券商系和信托系公募依然呈現三足鼎立的局面,但隨著公募行業準入門檻的降低,新式公募的數量也在迅速增多。
據Wind數據顯示,目前市場上130家公募基金公司中,券商系陣營最為龐大,達到64家,幾乎占據公募行業的半壁江山;緊隨其后的是信托系,以25家位列第二;此外,銀行系有15家、保險系6家,另外還有地產系、個人系、互聯網金融系、其他派系等,越來越多新式公募也進入市場。
當然,三大派系當前的市場占有率仍無可撼動,不過三者間的競爭格局也在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
其中,信托系公募是近幾年發展較為式微的派系。從新生力量來看,自2015年7月金信基金成立以后,市場上新成立的公募基金數量達到19家,但這19家公司中無一家出自信托系;從現有的信托系公募來看,規模排名在行業靠前者仍然極為稀少。據天相投顧數據顯示,2017年末非貨基規模排在前15名的基金公司中,僅2家信托系,排名前10的基金公司中,更是僅有1家信托系。
近兩年信托系公募零成立的背后,也反映了發起設立公募基金對于信托公司的吸引力已逐漸降低。1月7日,滬上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稱,由于信托公司存在剛性兌付的壓力,資金面較為緊張,在向子公司“補血”方面可能不及券商系或銀行系公募,此外,監管的趨嚴也在促使信托公司入股基金公司的動力明顯下降。
甚至有表現不佳的基金公司遭到了信托股東的“拋棄”。去年7月,山東信托在山東產權交易中心掛牌轉讓其持有的泰信基金股權,此前其已經持有泰信基金長達14年,“拋棄”泰信基金的舉動被市場認為與泰信近年來尷尬的業績有關。
除信托系外,券商系和銀行系之間的競爭關系也在不斷轉變。
前兩年,銀行系公募對素來的“霸主”券商系公募發起了強勢進軍,在總體數量不足券商系1/3的情況下成為其勁敵。然而,隨著委外業務和貨基的多重受限,銀行系的強勢地位受到影響,券商系得以重新鞏固地位。
不過,2017年末非貨基規模排名的前10家公司中,券商系占到5席,銀行系占4席,兩大派系仍處于分庭抗禮的狀態。
不少業內人士指出,2017年是公募行業急劇變化的一年,多項新規的出臺對行業造成了深遠的影響,行業洗牌也比以往來得更為激烈。對于未來,公募仍然有不斷發生改變和創新的機會,很多局面可能一夕之間發生轉折。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