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hai01.com/uploadfile/2018/0109/20180109113908764.jpg)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在2018年再度啟航。
盡管每年1月份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大多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但這不能阻擋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熱情。
從年初至今的一周多時間里,不論是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公告的披露熱度,還是購買理財產品金額上,均較2017年同期有著大幅增長。
理財產品收益率走低 難阻上市公司購買熱情
新年開市第一周,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再一次“如約”回落。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上周共有242家銀行發行了1468款銀行理財產品(包括封閉式預期收益型、開放式預期收益型、凈值型產品),發行銀行數減少30家,產品發行量減少399款。其中,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82%,較上期下降0.09個百分點。
由于年末資金需求高漲的時點已過,進入2018年后的首周,所有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均是呈現出下滑態勢,除1個省份的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實現環比上漲,30個省份的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則是環比下降;而在非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上更是全軍覆沒,31個省份的非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均出現環比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年初以來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不再高企,但這似乎并未影響上市公司委托理財的熱情,由于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尤其是保本型理財產品可以輕松地獲得穩定的收益,年初以來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熱情不降反升,較去年同期同比增長高達27.88%。
上市公司斥資235億元狂買理財產品
從年初至本月8日,上市公司涉及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告頻發,Wind數據顯示,這一周多時間里,A股上市公司所發布的涉及購買理財產品的相關公告就高達150份,這一數量較2017年同期的124份有了快速增長。
與此同時,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力度也是空前高漲。自2018年年初以來,共有122家上市公司進行了理財產品投資,涉及金額為234.68億元。而去年同期,雖然共有124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但涉及金額卻僅為183.68億元。今年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金額較去年同期同比增長高達27.88%。
在今年122家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司中,展鵬科技和佳發安泰最為積極,兩家公司及下屬公司通過自有資金累計購買理財產品數量均高達12只。而在購買理財產品金額上出手最為“闊綽”的則非陜西黑貓和九州通莫屬,這兩家上市公司雖然均只購買了一款理財產品,但買入金額卻均高達10億元。
仔細對比各家上市公司委托理財的公告不難發現,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種類雖然有所不同,但銀行理財產品仍是上市公司的最愛,該類產品占所有購買理財產品種比例高達九成以上。同時,這些上市公司均熱衷于“快進快出”,這些公司所購買理財產品的期限大都在三個月以內,期限普遍偏短以滾動投資為主,所用資金則以自有資金為主。
除了購買中短期理財產品以確保資金的流動性外,這些上市公司對于所選擇的銀行理財產品也同樣看重資金的安全性。上市公司參與購買理財產品時,幾乎全部選擇標注為保本或保證收益型的理財產品。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