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官方有關房地產供地制度改革的言論引來眾多討論。但是,改變政府作為居住用地唯一供應方的現狀并非一件易事,需要加大理論、法理研究和實踐探索力度。
日前,已有地方國土官員表示,有了新政策,還切盼“新規程”——規程是指導地方操作層面的指南,有了規程,地方才能有所適從。
多主體供應
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15日表示,我國將研究制定權屬不變、符合規劃條件下,非房地產企業依法取得使用權的土地作為住宅用地的辦法,深化利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推動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政府將不再是居住用地唯一提供者。
多年來,國有土地招拍掛出讓是商品房住宅土地的唯一來源,地方土地財政依賴房地產依賴土地招拍掛,熱點城市土地價格因稀缺性造成逐年上漲,房價也時常大幅波動。
2017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
所謂多主體供應,其含義一是多主體供應住房,其二即是多主體供應住房土地。哪些主體能供應居住用地?按照國土部描述的政策方向,盤活非房地產企業自有土地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將是兩個大渠道。
北京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上月曾介紹,北京進一步引導和鼓勵全社會支持參與住房保障工作,不斷拓寬保障房籌集渠道,多主體供給,形成了廣泛合力。其中,鼓勵國有企業利用自有用地建設保障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目前已建設約12萬套。
克而瑞地產研究16日發文稱,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原有大量的工業用地、倉儲物流用地使用權人的合法利益能夠保障,可以減少政府拆遷、收儲再出讓環節的社會矛盾,提高這些低效土地使用權人參與盤活存量土地二次利用的積極性,有效縮短土地供應周期;與此同時,房地產開發企業也可以提前介入土地轉性開發,降低土地成本,能夠起到平抑房價的積極作用。
但國企利用自有地建房的舉措也始終伴隨著爭議,其是否為新一輪的國企福利分房潮,各界人士對此還多有不同意見。
地方呼吁出臺細則
另外一個供應主體——集體經營建設用地建租賃房試點,目前官方僅限定于13個城市,業界對此舉能實際發揮的影響力存在一些疑問。
克而瑞地產研究發布的文章稱,對于集體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此類集體建設用地能夠進入租賃住房市場的主要是一些大城市的城中村和城鄉接合部村鎮土地,整體對市場的影響相對有限。
官方的表態已經激發了市場對于未來樓市供應格局的諸多想象,但一個政策目標和改革方向對房地產市場的“殺傷力”有多大,更有賴于其落地執行情況,還需要相關部門出臺具體的、可實際操作的實施細則。
在15~16日召開的全國國土工作會議期間,河北省石家莊市國土資源局局長趙路新說,完善基礎性土地制度,推動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這些改革舉措,解答了新時代國土人怎么干的問題,舉棋定向,讓地方的同志們干事心里更有準星。
但他同時提出,除了這種“新”,地方切盼的還有一條,那就是“新規程”;規程缺失,一些政策上頭開了口子,部門政策又不協調,壓力釋放到一線國土資源部門,地方的同志就會苦不堪言。
浙江省杭州市國土資源局局長謝建華也表示,目前,城市住房用地供應單一,主要是公開招拍掛出讓。下一步,要探索多種方式供應,如協議出讓、行政劃撥等,而核心則是要厘清分類,依據保障類、市場類、常租型進行供應,要探索住宅多結構形式供應。而非房地產企業依法取得使用權的土地作為住宅用地的辦法,將能夠提供更多租賃住房給買不起房子的人居住。
國土部黨組書記孫紹騁16日也表示,對實現住宅用地多主體供應,要進一步加大理論、法理研究和實踐探索力度,以蹚出路子,制定出政策,爭取盡快展開面上的工作。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